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上頁 下頁
第三篇 老子 一、老子略傳


  老子的事蹟,已不可考。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楚國人(《禮記·曾子問》正義引《史記》作陳國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記》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乃是後人據《列仙傳》妄改的。《索隱》云:「許慎雲,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陽,非正也。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王念孫《讀書雜誌》三之四引《索隱》此節,又《經典釋文序錄》《文選注》《後漢書·桓帝紀》注,並引《史記》雲老子字聃。可證今本《史記》所說是後人偽造的。後人所以要說老子字伯陽父者,因為周幽王時有個太史伯陽,後人要合兩人為一人,說老子曾做幽王的官,當孔子生時,他已活了二百五十歲了)。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史記·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孔子曾見過老子。這事不知在於何年,但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適周。又據《左傳》,孟僖子將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公七年)。孟僖子死於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閻若璩因《禮記·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閻氏因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三十四歲(《四書釋地續》)。這話很像可信,但還有可疑之處:一則曾子問是否可信;二則南宮敬叔死了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適周;三則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無論如何,孔子適周,總在他三十四歲以後,當西曆紀元前五一八年以後。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西曆前518年,日食)與四十一歲(定五年,西曆前511年,日食)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五七〇年左右。

  老子死時,不知在於何時。《莊子·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並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餘歲」「二百餘歲」的話,大概也是後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夀,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罷了。

  上文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稱老子呢?依我看來,那些「生而皓首,故稱老子」的話,固不足信(此出《神仙傳》,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用之);「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高士傳》)也不足信。我以為「老子」之稱,大概不出兩種解說:(一)「老」或是字。《春秋》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紇(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聃(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詁》及《讀書雜誌》俱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云:「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別。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

  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於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