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 上頁 下頁
《水滸續集兩種》序(3)


  三

  《水滸後傳》裡的人物,除了幾個後一輩的少年英雄之外,都是《前傳》裡剩餘的人物。《後傳》的領袖是混江龍李俊。《忠義水滸傳》第九十九回曾說宋江征方臘回來,到了蘇州,李俊詐稱風疾不起;宋江行後,李俊和童威、童猛三人自來尋費保等;他們到榆柳莊上,把家財賣了,造了大船,多貯鹽米,開出太倉港,人海,到外國去。後來李俊做了暹羅國王,童威等俱做官人(此據日本譯本)。這就是《後傳》裡李俊做暹羅王的故事的根據。《後傳》因為《前傳》有這樣的一段故事,故不能不認李俊為主要人物,既認了一個潯陽江上的漁戶作主要人物,自不能不極力描寫他一番。《後傳》第九回裡寫李俊「不通文墨,識見卻是暗合」,這便是古人描寫劉邦、石勒的方法了。

  但《後傳》的主要人物究竟還要算浪子燕青。凡是《後傳》裡最重要的事業,差不多全是燕青的主謀,所以後來在暹羅國裡李俊做了國王,柴進做了丞相,燕青便做了副丞相;燕青是奴僕出身,故首相不能不讓給門閥光榮的柴進;然而燕青卻特別加封文成侯,特賜「忠貞濟美」的金印,這又可見著者對燕青的偏愛了。本來在《前傳》裡,燕青已立了大功,運動李師師,運動徽宗,以成招安之局,都是他的成績。末段征方臘回來,燕青獨能看透功成身退之旨,飄然遠遁,留詩別宋江道:

  情願自將官誥納,不求富貴不求榮。
  身邊自有君王赦,淡飯黃齏過此生。

  這種地方,都可見百回本的著者早已極力描摹燕青的才能和人格;《後傳》裡燕青地位之高也是很自然的。

  《水滸後傳》是一部洩憤之書:這是著者自己在《論略》裡說過的。他說:

  《後傳》為洩憤之書:憤宋江之忠義而見鴆於奸黨,故複聚餘人而救駕立功,開基創業;憤六賊之誤國,而加之以流貶誅戮;憤諸貴幸之全身遠害,而特表草野孤臣重圍冒險;憤官宦之嚼民飽壑,而故使其傾倒宦囊,倍償民利。

  這是著者自己對於此書的意見。我們看他舉出的四件事,第四事散見各回,不便詳舉;第一事在第三十七八回,第二事在第二十七回,第三事在第二十四回。這都是著者寄託最深、精神最貫注的地方,我們可以特別提出來,以表示這書的真價值。

  (一)救國勤王的運動《後傳》描寫北宋滅亡時的情形,處處都是借題發洩著者的亡國隱痛。第七回先寫趙良嗣獻計,聯合金國,夾攻遼國;第十五回寫此策之實行,寫燕雲的收復;第十九回寫宋朝納張玨之降,與金國開釁,金兵大舉征宋。在第十九回裡,徽宗傳位於太子,改元靖康;呼延灼父子隨梁方平出兵防黃河;次回寫汪豹內應,獻了隘口,呼延灼父子被困,金人長驅渡河。第二十二回裡,金兵進圍汴京。第二十三回寫姚平仲之敗,郭京法術不靈,汴京破了,二帝被擄,康王即位于南京。

  以上寫北宋的滅亡,雖然略加穿插,大體都不違背歷史的事實。第二十五回寫金人立劉豫為齊帝,大刀關勝不肯降金,劉豫要將他斬首,幸得燕青用計救了他。此事也有歷史的根據。《金史·劉豫傳》說:

  關勝者,濟南驍將,屢出城拒敵。豫殺勝出降。

  又《宋史·劉豫傳》說:

  劉豫懲前忿,遂蓄反謀,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百姓不從,豫縋城納款。

  又王象春《齊音》云:

  金兵薄濟南,守將關勝善用大刀,屢戰兀術。金人賄劉豫,誘勝殺之。(此據梁學昌《庭立記聞》上,頁二十五引。原書未見。但梁氏說,「是勝未嘗降金也,《宋史》誤。」今按《宋史》並未言關勝降金,不誤。)

  第二十六回寫飲馬川的好漢李應、燕青等大破劉猊的金兵。大勝之後,他們決議「去投宗留守,共建功業,完我弟兄們一生心事」。他們南行時,在黃河渡口,同著叛臣汪豹和金國大將烏祿的大兵,打了一仗,殺敗金兵,生擒汪豹,用亂箭把他射死。但宗澤已嘔血死了,兀術南下,汴京再陷,飲馬川的豪傑無處可投奔,只好上登雲山去落草,暫作安頓。

  《後傳》寫這班梁山泊舊人屢次想出來勤王救國,雖多是懸空造出的事實,但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根據。關勝之死於國事,是正史上有記載的。當時人心思宋,大河南北,豪傑並起,收拾敗殘之局,以待國家大兵,——這是宗澤、岳飛諸人所常提及的事。直到二三十年後,山東尚有耿京、辛棄疾南歸的事。所以我們可以說《水滸後傳》所說勤王的豪傑,雖出於虛造,卻也可代表當時的人心。

  眾豪傑後來都到暹羅去了,但他們終不忘故國,第三十七回特寫宋高宗在牡蠣灘上被金兵困住,李俊、燕青等領水師,攻破阿黑麻的兵,救了高宗。這一段故事全是虛造的,但著者似乎有意造出此段故事來表現他心裡的希望。那時明永曆帝流離南中,鄭成功出沒海上,難怪當日的遺民有牡蠣灘救駕,暹羅國酬勳的希望了。

  (二)誅殺奸臣的快事 金兵圍汴京時,欽宗用當時的公論,貶逐一班奸臣。《水滸後傳》為省事起見,把這班貶逐的奸臣分作兩組。王黼、楊戩、梁師成為一組,押赴播州。李綱與開封府尹聶昌商議,派勇士王鐵杖跟他們去,到雍丘驛,晚上把他們都刺死了(第二十二回)。這事也有根據。《宋史·王黼傳》云:

  金兵入汴,黼不俟命,載其拏以東。詔貶為崇信軍節度副使,籍其家。吳敏、李綱請誅黼,事下開封尹聶山。山方挾宿怨,遣武士躡及于雍丘南輔固村,戕之民家,取其首以獻。帝以初即位,難於誅大臣,托言為盜所殺。

  楊戩死于宣和三年,死時還贈太師吳國公。梁師成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開封府吏護至貶所,在路上把他縊死了,以暴死奏聞,詔籍其家。這件事似乎也是聶山幹的。陳忱把這三人湊在一起,把那善終的楊戩也夾在裡面,好叫讀者快意。

  還有那蔡京、蔡攸、童貫、高俅的一組的結局,卻全是陳忱想像出來的了。按《宋史》蔡京貶儋州,行至潭州病死,年八十。蔡攸貶逐後,詔遣使者隨所至誅之。高俅得善終,事見宋人筆記。童貫竄英州,未至,詔數他十大罪,命監察禦史張微追至南雄,誅之,函首赴闕,嫋於都市。陳忱卻把這四個人合在一組,叫蔡京主張改裝從小路往貶所去。不料行到了中牟縣,被燕青遇見了。燕青走來對李應眾人說道:「偶然遇著四位大貴人,須擺個盛筵席待他。」

  這個盛筵席果然擺好了。

  酒過三巡,蔡京、高俅舉目觀看,卻不認得。……又飲夠多時,李應道:「太祖皇帝一條杆棒打盡四百軍州,掙得萬里江山,傳之列聖。道君皇帝初登寶位,即拜太師為首相,……怎麼一旦汴京失守,二帝蒙塵,兩河盡皆陷沒,萬姓俱受災殃?是誰之過?」

  蔡京等聽了,踧踖不安,想道:「請我們吃酒,怎說出這大帽子的話來!」面面相覷,無言可答,起身告別。

  李應道:「雖然簡褻,賤名還未通得,怎好就去?」喚取大杯斟上酒,親捧至蔡京面前,說道:「太師休得驚慌。某非別人,乃是梁山泊義士宋江部下撲天雕李應便是。承太師見愛,收捕濟州獄中;幸得救出,在飲馬川屯聚,殺敗金兵;今領士卒去投宗留守,以佐中興。不意今日相逢,請奉一杯。」……蔡京等驚得魂飛魄散,推辭不飲,只要起身。李應笑道:「我等弟兄都要奉敬一杯。且請寬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