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日記 | 上頁 下頁 |
1952年2月17日 |
|
崇禎時馬元調刻沈括《夢溪筆談》,有補,有續,而汲古閣刻此書乃無續、無補。 馬本《續筆談》有這一條: 太祖皇帝嘗問趙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間,再問如前。普對曰:「道理最大。」上屢稱善。 此「道理」是「天道」「天理」嗎?還是今人所謂「真理」呢? 中國印書的一千年 葛思德東方書庫擁有一批不同尋常的財富,它收藏了許多記錄中國和東亞印刷業發展的特質例證。這一收藏,一開始是已故的G.M.葛思德(1864—1948)的個人愛好。三十年來,葛思德東方書庫是除中國和日本外,儲存收集中國印刷書籍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對中國歷史、思想、文化感興趣的研究者的需要。它也收藏珍貴、精美的手稿和早期印刷書籍的善本——這些書有的用刻板印刷,有的用錫、銅、木活字印刷。在穀登堡印刷《聖經》(1455)之前,中國已經印刷了上千卷書籍。穀登堡印刷《聖經》通常被看做是歐洲印刷業的開始。 簡要概述一下葛思德東方書庫的收藏品——在一些私人收藏家和同行機構的友好合作下——可以勾勒出中國印刷業發展的生動歷史,從最初的公元八六八年的刻板印刷書一直到現在。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重要的事件,這些事件在此將作扼要敘述,為本次展覽的參觀者作一個導引。 公元一〇五年,宦官蔡倫發明了紙。他用樹皮、麻纖維、破布和魚網成功製成第一張紙。 公元一七五年,大學者和書法家蔡邕受中央政府之命用手繕寫儒家經典。所有繕寫的經典被刻在四十六塊大石碑上,這些石碑就樹立在漢朝都城洛陽的太學門外。「這些石碑一立起來,就有許多人去看、去臨摹,去的人太多了,以至於那兒每天都聚集著成千上萬輛馬車,街道被堵得水泄不通」。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從石碑上拓印下來的拓本可以說是第一批印刷書籍。 刻板印刷較早被用於佛教、道教的圖像和符咒的印刷,用於較短的宗教經典、流行歌曲詩詞的印刷。公元八二四年,詩人元稹(779—831)寫道,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吳越地區(今江蘇、浙江)有一些大膽的人,用手繕寫或用刻板印刷術印刷他和他朋友白居易(772—846)的流行詩作。沒有他們的授權,這些詩作就在市面上流通買賣,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在九世紀上半葉,非宗教的俗文學已有刻板印賣了,這是第一次清晰、可靠的記錄。 一九〇七年,A.斯坦因在敦煌(甘肅省西北地區)發現一本刻板印刷的《金剛經》。它印刷於公元八六八年五月十一日,「印刷者為Wang Chieh,他為紀念他父母親而印刷此經,用於自由分發」。此經被卷成筒形,由七張紙粘貼在一起,長十六英尺,寬一英尺。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書籍。目前它是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品。 到了十世紀,刻板印刷開始引起學者、教育家、書籍收藏家、甚至政府的關注。儘管戰亂較多,王朝更迭頻繁,但是北方的中央政府仍然著手刻板印刷儒家經典及其注釋這項龐大的工程。二十一年後(932—953),這項工程終於完工——這標誌著政府資助大規模印書這一偉大傳統的肇始。 宋以後的三個世紀(960—1276)被認為是刻板印刷的黃金時代。一些文本用漂亮的書法來繕寫,通常帶有書寫者的簽名。一些稱職的藝術家把這些精美的繕寫本刻在木版上,這些藝術家也常常將他們自己的簽名刻在上面。這體現了一種藝術的自豪感和藝術家的責任感。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的刻板印刷書籍成為後來人鍾愛和模仿的對象。 十一世紀中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他第一次把活字刻在黏土上,把它們烘乾,使之定型。在後來的幾個世紀裡,又出現了錫、銅或木活字。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使印刷書籍的廣泛傳播成為可能。最早用木活字或金屬活字印刷的書籍,是一些小書商製作的,價格低廉、製作粗糙,從藝術成就上看,不如刻板印刷。它們很少成為收藏家和藏書者的藏品。直到十八世紀,木活字和銅活字的印刷業才開始納入政府的嚴格監管之中,人們比較關注活字體的美觀和統一,關注校對的準確性。一直到最近幾十年間,人們才努力製作金屬活字,這些活字以宋朝刻板印刷的善本書中的優美書法為模型。 西方商人和基督教傳教士的來華,尤其是十九世紀新教傳教士的來華,給中國帶來現代的、機械化的金屬活字和現代印刷機,這兩者對中國的書籍印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也把新發明的平版印刷術傳給了中國。通過照相平版印刷術,使得重印、保存成千上萬本早期珍貴的善本書更加容易。 中國印刷書籍的歷史是本次展覽的主題。展覽分五個部分: 1.手稿 2.碑銘的拓印本 3.刻板印刷 4.活字印刷 5.現代印刷 由於普林斯頓大學對基督教徒在中國的傳教工作一直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們在現代印刷展覽部分安排一個特殊的展出:《聖經》的不同中譯本的展覽——有文言文譯本,有白話文譯本,有用十二種方言和八種土著語言譯的《聖經》,也有用滿文、蒙文、藏文譯的《聖經》。在這些《聖經》譯本中,大多數方言譯本和全部的土著語言譯本均為首次翻譯並被印刷成書。 館長胡適,館員Shih-kang Tung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