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時論集 | 上頁 下頁 |
「舊瓶不能裝新酒」嗎? |
|
近人愛用一句西洋古話:「舊瓶不能裝新酒」。我們稍稍想一想,就可以知道這句話一定是翻譯錯了,以訛傳訛,鬧成了一句大笑話。一個不識字的老媽子也會笑你:「誰說舊瓶子裝不了新酒?您府上裝新酒的瓶子,那一個不是老啤酒瓶子呢?您打那兒聽來的奇談?」 這句話的英文是「No man put the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譯成了「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瓶子裡」,好像一個字不錯,其實是大錯了。錯在那個「瓶子」上,因為這句話是猶太人的古話,猶太人裝酒是用山羊皮袋的。這句古話出於《馬可福音》第二章,二十二節,全文是: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酒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只有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 這是用1823年的官話譯本。1804年的文言譯本用「舊革囊」譯Old bottles。皮袋用久了,禁不起新酒,往往要裂開。(此項裝酒皮袋是用山羊皮做的,光的一面做裡子。耶路撒冷人至今用這法子。見聖經字典Bottles一條。)若用瓦瓶子,磁瓶子,玻璃瓶子,就不怕裝新酒了。百年前翻譯《新約》的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用「瓶」字,而用「舊皮袋」、「舊革囊」。今人不懂得猶太人的酒囊做法,見了Bottles就胡亂翻作「瓶子」,所以鬧出「舊瓶不能裝新酒」的傻話來了。 這番話不僅僅是做「酒瓶子」的考據,其中頗有一點道理值得我們想想。 能不能裝新酒,要看是舊皮袋,還是舊磁瓶。「舊瓶不能裝新酒」是錯的;可是「舊皮囊裝不得新酒」是不錯的。 昨天在《大公報》上看見我的朋友蔣廷黻先生的星期論文,題目是「新名詞,舊事情」。他的大意是說: 總而言之,近代的日本是拿舊名詞來幹新政治,近代的中國是拿新名詞來玩舊政治。日本托古以維新,我們則假新以復舊。其結果的優劣,早已為世人所共知共認。推其故,我們就知道這不是偶然的。第一,舊名詞如同市場上的舊貨牌,已得社會信仰。……所以善於經商者情願換貨不換牌子。第二,新名詞的來源既多且雜,……正如市上的雜牌偽牌太多了,顧客就不顧牌子了。所以新名詞既無號召之力,又使社會紛亂。第三,意態是環境的產物。……環境不變而努力於新意態新名詞的製造,所得成績一定是皮毛。 他在這一篇裡也提到舊瓶裝新酒的西諺。他說: 日本人於名詞不嫌其舊,於事業則求其新。他們維新的初步是尊王廢藩。他們說這是復古。但是他們在這復古的標語之下建設了新民族國家。……日本政治家一把新酒擱在舊瓶子裡,日本人只歎其味之美,所以得有事半功倍之效。 我想,蔣先生大概也不曾細考酒瓶子有種種的不同。日本人用的大概是瓦瓶子,瓶底子不容易瀝乾淨,陳年老酒瀝積久了,新酒裝進去,也就沾其餘香,所以倒出來令人歎其味之美。鴉片煙鬼愛用老煙斗,吸淡巴菰的老癮也愛用多年的老煙斗,都是同一道理。可是二三十年前,咱們中國人也曾提出不少「復古」的標語。「共和」比「尊王廢藩」古的多了,據說是西曆紀元前八百多年就實行過十四年的「共和」;更推上去,還可以上溯堯舜的禪讓。「維新」、「革命」也都有古經的根據。祭天,祀孔,復辟,也都是道地的老牌子。孫中山先生也曾提出「王道」和忠孝仁愛等等老牌子。陳濟棠先生和鄒魯先生在廣東還正在提倡人人讀《孝經》哩!奇怪的很,這些「老牌子」怎麼也和「新名詞」一樣「無號召之力」呢?我想,大概咱們用來裝新酒的,不是瓷瓦,不是玻璃,只是古猶太人的「舊皮袋」,所以恰恰應了猶太聖人說的「舊皮囊裝不得新酒」的古話。 蔣先生說: 問題是這些新主義與我們這個舊社會合適不合適。 是的!這確是一個問題。不過同時我們也可以對蔣先生說: 問題是那些老牌子與我們這個新社會合適不合適。 這也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因為,無論蔣先生如何抹殺新事情,眼前的中國已不是「舊社會」一個名詞能包括的了。千不該,萬不該,西洋鬼子打上門來,逼我們鑽進這新世界,強迫我們劃一個新時代。若說我們還不夠新,那是無可諱的。若說這還是一個「舊社會」,還是應該要倚靠「有些舊名詞的號召力」,那就未免太抹殺事實了。 平心而論,近代的日本也並不是「拿舊名詞來幹新政治」。因為日本的皇室在那一千二百年之中全無實權,只有空名,所以「尊王」在當日不是舊名詞。因為幕府專政藩閥割據已有了七百年之久,所以「覆幕廢藩」在當日也不是舊名詞。這都是新政治,不是舊名詞。 我們今日需要的是新政治,即是合適於今日中國的需要的政治。我們要學人家「幹新政治」,不必問他們用的是新的或舊的名詞。 二十三年,一,二十三 (原載1934年1月28日《獨立評論》第87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