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胡適 > 胡適考證集 | 上頁 下頁 |
吳敬梓年譜(1) |
|
我的朋友汪原放近來用我的嘉慶丙子本的《儒林外史》標點出來,作為《儒林外史》的第四版。這一番工夫,在時間上和金錢上,都是一大犧牲。他這一點犧牲的精神,竟使我不能不履行為吳敬梓作新傳的舊約了。因此,我把這兩年搜集的新材料整理出來,作成這一篇年譜。古來的中國小說大家,如《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的作者,都不能有傳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件最不幸的事。現在吳敬梓的文集居然被我找著,居然使我能給他做一篇一萬七八字的詳傳,我覺得這是我生平很高興的一件事了。 (一)家世 全椒吳氏,遠祖以永樂時「從龍」的功勞,「賜千戶之實封,邑六合而剖符。迨轉弟而讓襲,歷數葉而遷居」(《文木山房集·移家賦》)。按先生自注,轉弟是遷到全椒的始祖。他家起先業農,後來行醫;《移家賦》說: 爰負耒而橫經,治青囊而業醫。……翻玉版之真切,研《金匱》之奧奇(參看《儒林外史》三十四回高老先生說,「他家祖上幾十代行醫,廣積陰德」)。 吳敬梓的高祖吳沛,沛父吳謙,謙父吳鳳(陳廷敬《吳國對墓誌》,見《耆獻類征》卷百十五)。吳沛字海若,是一個廩生;陳廷敬說他「道德文學為東南學者宗師」。他的事蹟見《全椒志》卷十,頁四四。《移家賦》寫他的高祖很詳細;有云: 自束髮而能文,及勝衣而稽古;紹絕學于關閩,問心源于鄒魯。……貧居有等身之書,幹時無通名之謁。 吳沛著有《詩經心解》六卷,《西墅草堂集》十二卷(《志》,卷十五)。 吳沛生子五人,「四成進士,一為農,終布衣」。這五人的名字是:國鼎,國器,國縉,國對,國龍(次第見《吳國對墓誌》)。 吳國鼎,字玉鉉,崇禎癸未進士(《明進士》、《題名錄》注六合籍),授中書舍人。有《薖園集》及《詩經講義》(《志》十,參《志》十五)。 吳國龍,字玉䯄,也是崇禎癸未進士,授戶部主事。清順治時,他降了清朝;康熙初,授工科給事中,改授河南道監察禦史,後來轉到禮科掌印給事中。他雖是《貳臣傳》中人物,但做諫官時頗有聲名,有《吳給諫奏稿》八卷,《心遠堂集》三十四卷(《志》十,頁十六;參《志》十五)。 吳國縉,字玉林,順治壬辰進士,改教職,做江甯府教授。《志》上稱他「性開敏,於書無所不讀」。有《詩韻正》五卷,《世書堂集》四十卷(《志》十,又十五)。 吳國器,字玉質,以布衣終老,道德甚高,王士禎有「用韋左司寄全椒道士韻,追贈國器,甚稱美之」(《志》十一)。《移家賦》自注雲,「布衣公無疾而終,人傳仙去」。 這四人是吳敬梓的伯叔曾祖。他本身的曾祖吳國對,字玉隨,號默岩,和國龍是雙生的。國對排行第四,但他登第卻在最後,直到順治甲午中舉人,戊戌中第一甲第三人(俗稱探花)。《移家賦》說: 似子固兄弟四人,吾先人獨傷晚遇。常發憤而揣摩,遂遵道而得路。三殿臚傳,九重溫語;宮燭宵分,花磚月午。張珊網於海隅,懸藻鑒於畿輔。詔分玉局之書,渴飲金莖之露。羨白首之詞臣,久赤墀之記注。 海隅的珊網指他典試福建,畿輔的藻鑒指他提督順天學政。末兩聯指他由編修做到侍讀。賦中說他「發憤揣摩,遵道得路」,也是寫實的。他是一個八股大家,方嶟做《文木山房集序》,曾說: 全椒吳侍讀公以順治戊戌登一甲第三人進士及第,其所為制義,衣被海內;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李文貞公其一也。 但方嶟又說他的「詩古文辭與新城王阮亭先生齊名」,《全椒志》(十,頁四五)也說他「才學優瞻,工詩賦,善書;言論丰采為一時館閣所推重」(全椒新修的志,末尾附有他的序)。陳廷敬作他的《墓誌》,說: 君於古文研論最深,而工於騷賦之作,故獨喜多為詩;其愁憂歡愉離合諷諭警戒之旨,恒發之於詩,名曰《詩乘》。 他的遺集後來編為《賜書樓集》二十四卷(《全椒志》十五)。 據陳廷敬的《吳國對墓誌》,國對生三子,長子名旦,次名勖,次名升。吳旦即是吳敬梓的祖父,字卿雲,增監生,考授州同知,是一個孝子,事蹟見《全椒志·孝友傳》。陳廷敬說:「旦賢而有文。」但他死的很早,故《移家賦》不提到他的歷史。《全椒志·藝文志》說他有《月潭集》。 吳旦的親弟吳勖也在《孝友傳》,幼弟吳升是一個舉人。吳國龍的兒子吳昺,中康熙三十年榜眼,很有文名,著有《卓望山房集》及《玉堂應奉集》,曾充宋、金、元、明四朝詩選掌局官。他的哥哥吳晟也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也有文學的名譽。 所以吳敬梓自己寫他曾祖以後的家世道: 五十年中,家門鼎盛。陸氏則機雲同居,蘇家則軾轍並進。子弟則人有鳳毛,門巷則家誇馬糞。綠野堂開,青雲路近。……卮茜有千畝之榮,木奴有千頭之慶。……故物唯存於簪笏,舊業不系於貂璫。……圖史與肘案相錯,綺襦與軒冕俱忘。……鼎文有證謬之辨,金根無誤改之傷。羨延陵之歜子,擅海內之文章。(《移家賦》) 這一段可以比較《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郭鐵筆說的「尊府是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一大段。三鼎甲真實只有兩個:一個榜眼,一個探花。杜少卿的曾祖,《外史》說是狀元,其實是探花吳國對。國對有《賜書樓集》,《外史》第三十一回寫杜少卿的家中,「左邊一個樓,便是殿元公的賜書樓」,可以互證。 吳敬梓的父親生在這個環境裡,看慣了富貴與文學,覺得不很可貴,所以他立志要做聖賢了。《移家賦》注裡說他父親曾做「贛榆教諭,捐貲破產興學宮」。我們靠這一點線索,在《全椒志》卷十二,頁二四上,尋出他名叫吳霖起(陳廷敬也說吳旦生一子,名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的拔貢,做江蘇、贛榆縣的教諭。《志》裡沒有他的傳,但《移家賦》說他的生平很詳細: 吾父於是仰而思,坐以待;網羅于千古,縱橫於百代;為天下之楷模,識前賢之紀載。……講學鄒嶧,策名帝都。摩石鼓之文,聽圜橋之書。當捧檄之未決,念色養之堪娛。……方遂茅容之願,遽下皋魚之泣;肝幹肺焦,形變骨立。……喪葬既畢,精業維勤;卷之萬象,揮之八垠;守子雲之玄,安黔婁之貧。觀使才於履屐,作表帥於人倫。……馬帳溢執經之客,鹿車駢問字之人。 贛榆在江蘇的東北海邊,故賦中說: 暮年黌舍,遠在海濱;時矩世範,律物正身。……鮭菜蕭然,引觴徐酌;既橫舍之既修,歌泮水而思樂。 末二句指他捐產修學宮的事。後文又有注雲, 先君於壬寅年(1722)去官,次年辭世。 《儒林外史》裡寫杜少卿的父親「中個進士,做一任太守」(第三十四回),又說他做「江西贛州府知府」(第三十一回)。贛州是暗射贛榆縣;因為要說他做知府,所以不能不說中進士了。第三十一回杜慎卿說: 我那伯父是個清官,家裡還是祖宗丟下的些田地。 第三十四回高老先生說: 到他父親,還有本事中個進士,做一任太守,——已經是個呆子了:做官的時候,全不曉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圖著百姓說好;又逐日講那些「敦孝弟,勸農桑」的呆話。這些話是教養題目文章裡的詞藻,他竟拿著當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歡,把個官弄掉了。 這一段說他父親丟官的原因,可以補志傳的不完。 吳霖起死後,家業遂衰。《移家賦》接著說: 於是君子之澤,斬於五世。兄弟參商,宗族詬誶。假蔭而帶狐令,賣婚而締雞肆。……侯景以兒女作奴,王源之姻好唯利。販鬻祖曾,竊貲皂隸。若敖之鬼餒而,廣平之風衰矣! 總結上文,作為一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