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威尼斯(3)


  威尼斯之成為一座自由城市,大部分由於歷史上各種因素的不期彙集。她緊靠著意大利半島,原屬西羅馬帝國。自從日耳曼民族在5世紀席捲意大利半島之後,東羅馬帝國(國都在君士坦丁堡,也稱拜占庭帝國,實系希臘人經營的一個王朝)的查士丁尼(Justinian)皇帝曾于6世紀中葉一度派兵恢復半島上的大部疆土。可是日耳曼民族的問題還未解決,回教徒的勢力又伸張,查士丁尼死後,拜占庭帝國僅能保持意大利半島靴形的疆域中的靴尖及足跟的小部分。威尼斯及今日之南斯拉夫海岸,名義上仍為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實際上則為獨立。

  意大利半島也迭經其他民族與王朝的侵佔。西元800年教皇李奧三世(Leo III)加冕于查理曼,使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在名義上恢復西方帝國的辦法。其實查理曼所控制的土地在北方,其居民以操德法語的為多。此例一開,只引起以後近1000年教皇與查理曼之繼承人在各處爭權。神聖羅馬帝國始終在今日之德奧,但是她的勢力又侵入意大利。威尼斯除了極少數情形之下,對各方都不得罪,只保持她實質上的獨立。同時她以外交手腕,獲得各處通商和免稅減稅的權利。

  威尼斯擴張的經過,可以最簡單的幾個整數日期概況之:西元1000年前,她的經營大致不出波河兩岸及附近沿海。1000年後才伸張到亞德裡亞海裡去,並且參加近東(Levent)的貿易。1200年後經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威城大為擴張海外殖民地,連接一連串的領土、港灣和重要城市裡的居留地造成一座商業王國。1400年後,才在意大利大陸拓土,可是這「朝西的發展」也象徵著朝東及海外的發展已趨盡頭。1500年後她雖然以精力和財富對文藝復興有實質上的貢獻,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則大不如前,雖想保持幾百年來經營的海上王國,事實上已不可能。如此粗線條的綱要不免為專家所笑,在此卻符合我們的需要。

  初期資本主義的成功,端在專利,專利則要消滅競爭者。威尼斯首先制鹽,她又有船隻,通行附近各口岸,於是早期即為波河各處食鹽的供給者。但是威城自己所產的食鹽不夠供應,即由政府出面,定購其他產鹽處的全部生產,同時也向消費的城鎮訂約,供應他們全部需要。雖然有時也通融產鹽的市鎮,少量的直接供給鄰近的地區,但是一般的原則,不讓買方和賣方直接碰頭,威尼斯做中間人。這種辦法也為其他市鎮所樂於接受,因為這些城鎮也有他們自己的食鹽專利,批發的來源和出路一固定,這些市鎮也可以對民間專買或專賣。同時威尼斯也派有警衛和船隻巡行波河。

  從食鹽的供應推廣到食糧。小麥的供應不能全部管制,無法專利。但是威尼斯首先鼓勵各處剩餘的食糧發送到她城中發賣。在一定時間之內,她擔保最低價格,如果找不到主顧,由本地政府承包收買,逐漸的指定威尼斯為亞德裡亞海的特定市場(staple city)。她派船隻將亞德裡亞海的海盜肅清,勒令所有的運糧船一律都要到威尼斯卸貨。威尼斯商人私自將糧食直接運往其他港口將遭嚴罰。各處來港購糧的船隻當然也不是全部空艙而來,於是木材、蔬菜、豬肉、薪炭,都集中於威城海沼之中。在今日之南斯拉夫沿岸的兩個港口城市,一為查拉(Zara),一為拉固沙(Ragusa),也有相當多的船舶,想在商業上出頭。威尼斯派兵佔領這地區,於是土人不服,叛變的情事在歷史連亙的發生。可見得自始至終威尼斯的政府要不是商人的發言人和主持人,就是他們的武裝和後盾。

  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對威尼斯歷史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近代作家湯普森說:「只要看地圖,我們也可一目了然,威尼斯是距歐洲中心點最近的港口。日耳曼的商人在此地先與海岸接觸,中東的商人也是由此地將他們的貨物資運到距市場最近的地方。」其實此優勢還不限於直線上的短距離。意大利半島的北端與大陸的主體相接之處,只有幾個為數不多的要隘。在東部與德奧相通的為布侖納隘道(Brenner Pass),從這高地到海上是一段沒有障礙的大斜坡,直達威尼斯。西部則以聖伯納隘道(St. Bernard Pass)通日內瓦及法國之香檳省(Champagne),後者在中世紀的市集經常引起國際商人注意。而當地的貨物一經聖伯納南運之後,也可以循波河東流而入海,與威尼斯也是近在咫尺。

  威尼斯在亞德裡亞海的另外一個好處,則是避免了海上的侵犯者。意大利曾被稱為「世界上被外人侵佔最厲害的國家」。我們剔除陸上的來犯者不說,海上的來犯者,通常來自西南海岸,如法國之諾曼人(Normans)、西班牙之亞拉岡(Aragons)、北非之撒拉生(Saracens)等是,而不及於北岸。這樣威尼斯將達爾馬希亞(Dalmatia)(即前述之南斯拉夫海岸)控制之後,比其他自由城市有了最初幾百年沒有被間斷發展的優勢。而達爾馬希亞之森林,也成為威尼斯日後造船不可少的材料。

  威尼斯的船隻向地中海東部發展之際,十字軍東征應時而發生。初期的東征採取陸路,但是不能缺乏海運的支援,同時十字軍既在中東獲得立足之地,跟隨著軍人的各色商人也向聖地進發,而天主教徒對聖地的膜拜,更支持一種新生的旅遊業。而這些事情的背景則有西歐的經濟,經過漫長遲緩的發展,在11世紀後表現突然開朗起來。於是對威尼斯經商有利的條件一時彙集。她向東方輸出之貨品有毛巾、木材、金屬,內中尤以銅、銀在中東最受歡迎。從東方輸入的物資包括絲綢、食糖、香水、木棉和調味香料。後者包括胡椒、肉桂、豆蔻等,來自遠東,通常容積小,不多占船艙位置,所以每一容積內價格高,為冷凍尚未發明之前儲制肉食之必需品,西方又無其他來源,所以最為重要。

  穀物的供應也是威尼斯商業中重要的一環。迄至15世紀之前,威尼斯無意作食物之生產者。她的食糧來自意大利南部、西西裡島,甚至遠至小亞細亞及黑海之濱。威尼斯寧願做食糧的轉口商,乘著各處氣候不同、收成有盈短、糧價有波動時贏利,而不願自己經營農業。這和中國官僚處處籌謀食物之自給自足,不鼓勵各地專業發展其所長,忽視分配與運輸的組織有絕大的不同。威尼斯的態度影響西方的社會心理至大。

  販賣奴隸是初期商業鏈條的一個重要環節,威尼斯參與其事,視作當然,也沒有在各種記錄中留下在良心上責備的痕跡。基督教徒的一個觀念,則是信徒不使同教人做奴隸(因為根據他們的信念,一個人要受洗禮,才真是神前的蒼生赤子,否則仍是野蠻人,讓他們服役於無酬給的勞動,也不為過)。即算這種信條,也是規避的辦法,例如拜占庭帝國的人民屬￿希臘正教,名義上屬￿天主教之威尼斯即可以強辭的說他們都是異教徒。俘虜只是奴隸來源之一,大部分奴隸出於本地人之綁架,在希臘境內尚有特別組織的公司專營此業,他們將捕獲的人口販賣與他種人。再有則中世紀以來,海軍、海商與海盜,難有實質上的區別。有些武裝商船突然出現於無防備的海岸,擄獲女人和幼童亦常有之。非洲的黑人可以北運,斯拉夫人可以南運,希臘人和韃靼人可以西運,並沒有一定的型式,也沒有一貫的主持人。

  奴隸在意大利多為家中僕婢,有的也為妾媵。在中東有的為宦官,在埃及收入軍隊裡。土耳其各部落的習慣則專門收集年幼的奴隸,訓練成為特種幹部,儲備為日後的高級將領。看樣子也是當時奴隸來源充裕,於是土耳其人利用這種環境,使這些沒有家庭關係的年輕人為他們舍死亡命,日後也收到種族通婚的成效。不過,大多數的奴隸則被發放於克裡特及塞浦路斯(Cyprus)島種田割甘蔗。迄至1000年左右,威尼斯是歐洲最大的奴隸市場。至1366年威城才禁止公開拍賣人口。不過零星販賣奴隸之事,仍常有之。這類事情以及威尼斯在亞德裡亞海發展之經過,只顯示資本主義國家之初興起時其積存資本不擇手段,有時難以避免中國人所謂「為富不仁為仁不富」之說法。

  十字軍一開始就把資本主義的冒險精神與宗教上的虔誠混為一談。參與者固然是和回教徒作戰奮不顧身,一方面也在趁火打劫,順便侵略拜占庭帝國,覬覦希臘人在中東的屬地,包括今日在敘利亞及以色列沿海各城鎮。意大利沿海的三個城市國家,即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Pisa),又經常內哄。他們的爭執,尚牽涉到愛琴海及黑海各處之發展與在拜占庭帝國經商的優先權。簡略言之,即是在地中海制海權這題目上爭霸。

  這些事蹟已經很複雜。而內中情節之傳奇性接近荒唐者,無過於十字軍之第四次東征。其荒誕不經,一位歷史學家稱之為「可恥的光榮」(shameful glory)。

  第四次東征之領導者為香檳之元帥威哈陶因(Geoffrey de Villehardouin)。香檳省的伯爵,同時為英國、法國兩國王之侄子,所以由他發動組織第四次東征,歐洲各地的武士響應熱烈。威哈陶因與威尼斯的統領丹多羅(Enrico Dandolo)簽定合同,預定參與東征的有騎士4500人,侍騎9000人及所有的馬匹、步卒20000人,於1202年6月24日在威尼斯集合,後者供備船隻籌備給養一年,為價84000銀馬克。威尼斯本身再配備武裝船隻50艘,無代價,但是東征獲得領士,威城得分享其一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