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放寬歷史的視界 | 上頁 下頁
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給我們的新認識(5)


  這些歷史資料,可以給我們治明史的人相當的警覺。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中央集權的傳統強。國際貿易不容易給這國家以重大的壓力,促使它改變傳統的組織和習慣。明代嘉靖年間的禦倭戰事,即表現傳統的農村經濟,仍能抵禦新興的商業組織。萬曆年間中國已經與新興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軍事力量直接接觸,雖然沒有節節戰勝,到底閉門自守,仍力有裕如。一直要等到兩百年後,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在工業革命已經展開的情況下,挾著輪船和新式武器,才能夠以技術補助長距離之不及,以極緊湊的組織克服數目上的劣勢,使明朝以來所提倡的內向性格和非競爭性的組織,無法存在。我們談及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其基本原因,無非這力量的不平衡。

  所以我們指出明朝組織的守舊落後,是針對這種缺點而言。倘使不顧它以後的後果,寫歷史的人也可以把明朝的社會寫得值人賞羨。例如朱明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間,沒有一個帶兵的將領擁兵造反,讀書人一登仕途,中等生活容易維持,其優閑世無其匹,所以晚明文人寫的小品,稱「沖淡」。但是這和我們的處境相去太遠。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贊成傳統的習慣,認為外國有的事物,中國不假思索地「古已有之」。西方在這兩三百年既有資本主義的成長,中國明朝,也來一個「資本主義的萌芽」。現在看來,以這樣題材發表的文字給人印象無非「有好幾多人賺了很多錢」。作者既不瞭解資本主義為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那他們搜集的資料也難能與以後發生的歷史事物相聯繫了。

  第四,在大歷史的觀點看來,清朝因襲明朝的成分多,而溯本歸原的改革少。所以我們研究中國現代的很多問題的時候,可以追根究底地追究到明朝去。

  明朝的覆亡,乃是財政破產,例如1632年(崇禎五年),有三百四十個縣欠繳國家稅糧達半數以上,其中一百三十四個縣全部拖欠《崇禎存實疏抄》(1934版),2,72~89。。這情形不是全國沒有擔負這賦稅的能力,而是因為用兵加賦之後,這國家在技術上已無法管理。原來朱明王朝的財政組織,不以銀兩為基礎,而以實物為基礎。稅率低、公費少,軍隊又用衛所制度自己供應一部分消費,一到 16世紀,很多地方情形已與朝代初期的情形不同。又苦於沒有一種龐大的政治力量,足將全國大規模地改組。其實行「均徭法」及「一條鞭法」都是各地以遷就的態度作局部的更革,不過再度增加最低納稅人的負擔,不變更中央法制的形式。

  這種組織,本來脆弱,而全國銀兩,總數有限。16世紀下半期張居正撙節公費在內外倉庫積銀逾一千二百萬兩,各地即有銀根緊縮、物價降低的趨勢。何況17世紀初用兵於遼東,銀兩原應流行於南方,至此搜括使用於極北,而北方不是用銀的地帶。從熊廷弼的報告看來,各項物資不足,大量銀兩入境更只使物價陡漲見程開祜編《籌遼碩劃》(1620版),44,24。。監察官的報告,也是說明大批銀子送到前線,還沒有發生功效就立即內流。而西北流寇作亂,更增加備兵籌餉的困難。

  明代的文官組織,也達到了無法管制的程度。萬曆(朱翊鈞) 的不親朝,天啟(朱由校)的信用魏忠賢,和崇禎(朱由檢)的剛愎自用,只更使是非不明,人心離散,造成地方政府質量全面降低的趨勢。

  滿清入主中國,在外方面糾正了明朝的缺點。在華北實行「囤地」,當事者受害,卻以八旗代替了明朝的衛所制度,減輕明末募兵供應的負擔。用兵於前後「三藩」,軍餉浩大,但是銀兩流行於南方,不與民間經濟相衝突。而且明朝的宗室和捐監,一朝罷廢,也節省了很多無益的浪費,而大量地肅清了阻撓地方行政的惡勢力。17世紀白銀又繼續不斷地流入中國,更造成有利的形勢。滿清君主以堯舜自期,在政治上有澄清吏治的成就。而他們以征服者的姿態入主,利用「薙發」及「文字獄」的威嚇及修明史、征「博學鴻儒」的利誘籠絡人心,都有實效。這樣一來,在中國體制簡單的情形下,各項措施,都打入重點。

  而康熙帝(玄燁)在1661年(順治十八年)的江南奏銷案大量打擊各地區「賴糧」的縉紳,並且又在朝代之初各地修編《賦役全書》,把明末稅收上很多不盡不實的地方,經過一番切實的整頓。所以 17世紀下半期以後,中國又有新興朝代欣欣向榮的樣子。

  然則滿清的改革與整頓,紀律與技術上的成分多,組織與制度上的成分少。開國以來各部尚書侍郎滿漢各半,康熙帝以1711年的丁額為永久丁額,以後丁田歸併,雍正(胤禛)帝執行「火耗歸公」在這問題上的最近新著為Madeleine Zelin, The Magistrate's Tael:Rationalizing Fiscal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g China(Berkeley,Calif.,1984).,以其收入「養廉」,並成立軍機處,使皇帝與重要官員經常接觸,對重要事件迅速處理,除了這幾項措施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多的事例,算是清朝的創舉。

  而且在社會上講,清朝人口更多,領域更大,生產力比明朝高,只是它的本質不能夠和明朝有重要的差別。它的文官集團仍是以四書五經為精神團結的依歸,社會組織仍是以尊卑男女長幼為綱領,上層機構與下層機構的聯繫,也全靠科舉制度維持。鴉片戰爭時,道光(旻寧)帝對林則徐的指示和駁斥,仍表示中國官僚制度的習慣,真理由上至下,不容辯白。耆英對皇帝的報告,以及後來倭仁反對設立同文館的奏摺,也仍表示傳統的內向及非競爭性之所在,不但明與清無異,即漢滿蒙也沒有根本的差別,因為這些文化的性格是長期歷史上的產物,不是民族遺傳的產物。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把清史全部擯棄不要,從明史就直接跳到民國史?話也不能這樣說,當然清史中也有它很多特別的地方,譬如廣州的十三行貿易,就是明代所未有;清朝與各邊區少數民族的關係,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18世紀以後山西票號在中國金融史也是很重要的節目,這種題材,俯拾皆是,史不厭詳,這篇論文開始就已提及。清朝的267年間,必定有很多事故,值得歷史學家的考慮,也還可能有若干被作家忽視的情形,將來一朝發現,可以改變我們對歷史的觀感。沒有人敢狂妄地說清史不重要。

  只是以目前的眼光看來,中國的秦漢帝國是一個階段,隋唐宋帝國是另一階段,而明清帝國已是第三階段。中國近代史中間有很多的問題,都須要將歷史的基點推後,用長遠階段的眼光看,才容易解釋得清楚。本文一開頭就提到「潛水艇夾肉麵包」及「尊卑男女長幼」的組織,這種形態,以明朝最為顯著。要是我們採取大歷史的眼光,則可以從社會形態上看出道光帝與耆英的「籌辦夷務」,糊塗中仍有他們的邏輯,此乃因中國的簡單體制,無法容納西方的另一爐灶。十三行的貿易已經將例外的情形,扯開到最大限度。事實也證明,茲後簽訂《南京條約》,不僅是喪權辱國,而是使傳統組織更無法維持。

  同樣我們也可以想像太平天國的失敗,不僅由於林鳳祥的北伐不徹底,或是楊秀清的狡詐巫術壞事,而是在潛水艇夾肉麵包的組織內,「良心上的自由」 (freedom of conscience)沒有本身存在的價值,太平天國的濫用,更給曾國藩以口實,他就因之利用這機會,去增強尊卑男女長幼的社會秩序,完成「中興」大業。同時我們也可從這簡單的結構中,看出康梁「百日維新」沒有出路。康有為的想像,近於「烏托邦主義」,他主張以發公債支持新政,又完全沒有把自己的腳跟點看清。總而言之,在很多近代史的題材中,明史的瞭解,可以使我們從基本的技術角度上把問題看穿,也可以把當事人的賢愚得失都視作次要的問題看待。

  在歷史教學上講,我們也可以減少史跡在人事上的各種重複的資料,避免以謾駡作解釋歷史的壞習慣,直接而又冷靜地說明傳統社會不符合現代需要。中國在1905 年廢除科舉制度,這一來就斷絕了高層組織與低層組織間的聯繫,各地區田賦的底賬,卻仍用明朝的記錄做根據Sidney D. Gamble, Ting Hsien: A North China Rural Community(Stanford,Calif.,1954),p170可為例證,其他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的情形見同書,。

  民國成立後,國家自國家,社會自社會,也難怪立憲運動的沒有成效。法律必須有社會的強迫性(social compulsion)才行得通。民國初年的政客,都是社會上的遊體(foreign body),軍閥的割據,今日看來,勢必為無可避免的形勢。因為農村經濟關係,無非土地的租賃及高利貸的借放。這些來往都在極小規模內實行,政府也無從干涉,此外社會上的尊卑男女長幼,更無法可以改造利用。邏輯上只有私人軍事力量,才可以控制這青黃不接的時代;而私人軍事力量也很難在三兩個省區外有效。這幾句話,也可以概括五四運動前後國民革命尚未展開時中國的一般情勢。其癥結就是無法在數目字上管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