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辜鴻銘 > 張之洞幕府紀聞 | 上頁 下頁 |
清流黨 |
|
或問餘曰:「張文襄比曾文正,何如?」 餘曰:「張文襄,儒臣也;曾文正,大臣也,非儒臣也。三公論道,此儒臣事也;計天下之安危,論行政之得失,此大臣事也。國無大臣則無政,國無儒臣則無教。政之有無,關國家之興亡;教之有無,關人類之存滅。且無教之政,終必至於無政也。當同、光間,清流党之所以不滿意李文忠者,非不滿意李文忠,實不滿意曾文正所定天下之大計也。蓋文忠所行方略,悉由文正手所規定。文忠特不過一漢之曹參,事事遵蕭何約束耳。至文正所定天下大計之所以不滿意於清流党者何?為其僅計及於政而不計及於教。文忠步趨文正,更不知有所謂教者,故一切行政用人,但論功利而不論氣節,但論材能而不論人品。此清流黨所以憤懣不平,大聲疾呼,亟欲改弦更張,以挽回天下之風化也。蓋當時濟濟清流,猶似漢之賈長沙、董江都一流人物,尚知六經大旨,以維持名教為己任。是以文襄為京曹時,精神學術,無非注意於此。即初出膺封疆重任,其所措施,亦猶是欲行此志也。洎甲申馬江一敗,無下大局一變,而文襄之宗旨亦一變,其意以為非效西法、圖富強,無以保中國;無以保中國,即無以保名教。雖然,文襄之效西法,非歐化也。文襄之圖富強,志不在富強也。蓋欲借富強以保中國,保中國即所以保名教。吾謂文襄為儒臣者以此。厥後文襄門下,如康有為輩,誤會宗旨,不知文襄一片不得已之苦心,遂倡言變法,行新政,卒釀成戊戍、庚子之禍。東坡所謂其父殺人報仇,其子必且行劫,此張文襄《勸學篇》之所由作也。嗚呼!文襄之作《勸學篇》又文襄之不得已也,絕康梁並以謝天下耳。韓子曰:『荀子大醇而小疵。』吾于文襄亦雲然。」 【曾文正:曾國藩,諡文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