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傅斯年 >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 上頁 下頁
《易》


  《易》和孔子沒有關係,也和儒家沒有關係。孔子晚而喜《易》韋編三絕之說,最早見於今本《史記》。《論語》上只有一句提到《易》的,即「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然此易字在魯《論》是亦字,從下文讀,古《論》始改為易。古《論》向壁虛造,本不可信,那麼,《論語》是不曾談到易一字的,《孟子》、《荀子》都不引《周易》。《左氏》、《國語》所引《周易》並不與現存《周易》同(自然有同處)。且《易》本為蔔筮之書,《史記》有明文,《史記·儒林傳》敘,舉孔子與《詩》、《書》、《禮》、《樂》、《春秋》五經之關係,無一字談《周易》,《自敘》謂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田何,習道論于黃子,也是把《易》與方術一齊看,疑《仲尼弟子列傳》之談《易》,皆後人所補(如劉歆一流人)。且《史記·五帝紀》無一語采《繫辭》,《繫辭》必非子長所見(一知百慮之言當據別文)。又《儒林傳》云:「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此六世之傳,《漢書·儒林傳》與《史記·仲尼弟子傳》不同),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楊同子,仲子仲傳菑川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大夫。」按,周敬王四十一年即魯哀公十六年(西曆前479)孔子卒,下至漢元光元年(西曆前134)三百四十五年。八世傳三百四十五年,必平均師年四十四,弟子始生,八代平均如此,天下無此事。且《史記》、《漢書》所記之傳授,由魯而江東,由江而燕,而東武,而齊,准以漢世傳經之例,無此輾轉之遠,此為虛造之詞無疑,《易》本愚人之術,孔子不信,孔子並禱亦不為,何況蔔筮?《易》實是齊國陰陽家之學,與儒術本不相干,而性相反,自戰國晚年,儒生術士不分,而《易》始成平學。

  《易十翼》皆是漢時所著,即現存係詞狀態想亦非司馬子長所及見,其他可知矣(子長雖引《易大傳》然並未引伏犧等雅訓之言,知所見不同今《繫辭》也)。儒家受了陰陽化,而五經之外有《易》;陰陽家受了儒化,而《易》有《文言》、《繫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