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傅斯年 >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 上頁 下頁
二、夏跡(2)


  (2)見於《國語》者

  伊洛《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按伊洛于夏,猶西周三川之于周,河之于殷,據此可知夏之地望以伊洛為本土矣。

  崇山 聆隧《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聆隧」。韋雲,「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又雲,「聆隧,地名也」。按,韋以崇為嵩高。

  有崇《周語》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據上節所引韋解,崇即嵩高。然《詩·文王篇》雲,「既伐於崇,作邑于豐」,是崇國境當殷末在渭南。渭南之山境亦東與崇高接。又《左傳》宣元,「晉欲求成于秦,趙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杜雲,崇,秦之與國),吾以求成焉。』冬趙穿侵崇,秦弗與成」。然則春秋時晉秦界上猶有以崇為號之國,此亦可知崇在西土。

  杞鄫 同節,「有夏雖衰,杞鄫猶在」。按,杞在春秋時由今杞縣境東遷,鄫則杜雲,「在瑯琊鄫縣」(僖十四)。然《國語》記西周亡時事云:「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果鄫本在琅琊,勢難與申西戎會伐周。然則鄫在琅琊,亦是後來東遷所至。

  戎夏《晉語》一,「獻公蔔伐驪戎,史蘇占之……對曰:『……戎夏交捽……若晉以男戎勝戎,而戎亦必以女戎勝晉……諸夏從戎,非敗而何?』」此以晉為夏,與《左傳》定四封唐叔于夏墟事合。

  昆吾《鄭語》,「昆吾為夏伯矣。」准以《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之說,昆吾當非諸夏之一,而別為一族,然與夏族當有若何關係。至昆吾所在,則《左傳》昭十二楚子雲,「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可知昆吾在許,即今許昌一帶。

  東夏《楚語上》,「析公奔晉,晉人用之,實讒敗楚,使不規東夏。」韋雲,「東夏,沈蔡也。」按此即《左》襄二十六事,彼處稱華夏,此處稱東夏。

  諸夏《吳語》,「昔楚靈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內,逾諸夏而圖東國。」韋雲,「諸夏,陳蔡。東國,徐夷吳越。」此更明明證夏之不在東土。

  (3)見於《詩》者

  雅 雅之解說不一,《詩序》雲,「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此真敷衍語。《小雅·鼓鐘篇》雲,「以雅以南」,南是地域名(詳見《〈詩經〉講義》),則雅之一辭當亦有地名性。《讀書雜誌》:《荀子·榮辱篇》「君子安雅」條雲,「雅讀為夏,夏謂中國也,故與楚越對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證。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傳》齊大夫子雅,《韓子·外儲說右篇》作子夏,楊注雲,正而有美德謂之雅,則與上下二句不對矣。」(阮元亦以雅言之雅為夏。)此真確解,可破歷來一切傳說者之無知妄解。由此看來,《詩經》中一切部類皆是地名,諸國風不待說,雅為夏,頌分周、魯、商。然則國風之名,四始之論,皆後起之說耳。雅既為夏,而夏辭之大小雅所載,若一一統計其地望,則可見宗周成周文辭較多,而東土之文辭較少。周自以為承夏緒,而夏朝之地望如此,恰與《左傳》《國語》所記之夏地相合(此說詳見我所作《〈詩經〉講義》,未刊,其略見《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跋》,《安陽發掘報告》第三八五葉)。

  (4)見於《周誥》者

  區夏《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按,區字不見《說文》,薛綜注《東京賦》雲,「區,區域也」,然則區夏猶曰有(域)夏,猶曰夏域,即夏國也。文王造邦於西土,而雲始造我夏國,則夏之在西土可知。

  (5)此外見於《史記》《戰國策》者一段(按《史記》所引雜亂,故不遍舉,此節甚關重要,不可遺之)。

  河洛 太華 伊闕 羊腸《吳起列傳》:「起對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按此語見今本《戰國策》二十二。然彼處作「左天門之陰,而右天谿之陽」,雖亦謂左帶水而右倚山,未如《史記》言之質實,故錄《史記》。金鶚(求《古錄禮說》八)據此以證夏桀之都在雒陽。今按,桀都正當雒陽否,另是一問題,然桀之國環洛陽.則依此語當無可疑。

  據以上各書所記夏地,可知夏之區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帶,東不過平漢線,西有陝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流。東方界線,則其盛時曾有濟水上流,至於商邱,此便是與夷人相爭之線,說詳下章。最西所至,我們現在不知究到何處,漢隴西郡有大夏縣,命名不知何本,更不知與夏後之夏有否關係。最南所至,我們也不知,《漢·地理志》謂漢水將入江時名夏水,今尚保存江夏諸名,或者諸夏不能如此南被。且《荀子·儒效篇》雲,「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楚夏對稱,自不能以楚為夏。楚國之最大版圖中,盡可包含一部分諸夏,而諸夏未必能過荊襄而括江漢,或者此之名夏竟是同音異辭。陳、範記關羽據荊州北伐曹操事雲,「威震華夏」,是漢末猶以華夏為三輔三河汝潁等地之專名,未嘗括九州而言。我們現在知諸夏西南北三方所至之大齊,而以東夏之稱,夷夏之戰(此事詳上章),確知夏之東界,則以古代河、濟、淮、泗的中國全部論,夏實西方之帝國或聯盟,曾一度或數度壓迫東方而已。與商殷之為東方帝國,曾兩度西向拓土,滅夏克鬼方者,正是恰恰相反,遙遙相對。知此形勢,于中國古代史之瞭解,不無小補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