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傅斯年 > 東北史綱 | 上頁 下頁 |
甲 地望 |
|
下 分解 甲 地望 夫餘 夫余初滅于慕容氏,繼並於靺鞨,渤海之夫餘府,其故地也。夫餘府入遼為黃龍府,《舊五代史》謂其北至混同江僅百里,明其當在今長春之東北。遼之黃龍府入金屬上京路,曰隆州[金天眷三年,改黃龍府為濟州,置利涉軍。天德四年,改名濟州路轉運司。大定二十九年,改名隆州。貞祐初,升為隆安府。(見《金史》)],入元屬遼陽省開元路,入明屬三萬衛。今吉林省長春、農安、扶餘等縣,皆本土也。若言夫余四至,則地方二千里,不可但以黃龍府故地當之。《魏志》所謂「於東夷之域最平敞」者,明其當今吉林西境、黑龍江南境,或兼及洮南一帶之大平原,其曰「多山陵廣澤者」,明其兼有吉林省中部之山澤,或兼及興安嶺之南端。《後書》《魏志》皆謂其在玄菟北千里,不曰遼東,足征其區域括有今松花江東岸之地。 挹婁 按,挹婁地望,《後書》《魏志》言之甚明。西界夫餘,東臨大海,南接沃沮,北不知其所極。蓋當今吉林省之東部,黑龍江省之東部,俄屬東海濱州之大半及阿穆爾州。西向南向皆無與中國轄境接壤處,故與中國之關係甚少。《滿洲源流考》以為興京(今興賓縣)亦是肅慎之一地者,乃誤以後來勿吉之範圍逆論挹婁。且《滿洲源流考》是清代官書,清代認肅慎為其遠祖,故不免為之誇大。挹婁是散漫之部落,非一國家,故無都城可言。《松漠紀聞》謂「古肅慎城四面約五裡餘,遺堞尚存,在渤海國都三十裡,以石累城腳」。既以石腳為城,四面約五裡,必非漢時之挹婁所能有,蓋亦是勿吉時代之經置也。[渤海都城在今甯安(甯古塔),則此所謂肅慎城,當亦在甯安附城。] 高句驪 句驪 按,《後書》高句驪與句驪同在一卷而分傳,《魏志》無句驪傳,其高句驪傳乃與《後書》之句驪傳相同。蓋句驪本不止一部,其一曰高句驪,漢武時以為縣,即昭帝始元五年玄菟郡移治之所。西漢末,句驪一支名小水貊者,漸強大,遂襲用高句驪之故名,然與漢武時名縣者並非一部。高句驪既於西漢末有此重大之興替,其疆土亦歷代有變遷。下節詳論之。 沃沮 沃沮之地望,按以《後書》《魏志》所記,蓋當今朝鮮東北境,即鹹鏡道一帶,並及吉林東南之區域,以至俄領東海濱州之南部。東沃沮者,大體在今咸鏡道地及吉林東南端,北沃沮當在東海濱州之南部。沃沮非如夫餘、句驪為一國家,乃是分散之部落,其民則民也。《遼史志》:「海州南海軍,本沃沮國地,有沃沮縣。」此地已不可考,然渤海以來所謂率賓,當即沃沮之本體。 境在漢屬樂浪東部都尉,即金剛山脈迤東之地。大體當今朝鮮之江源道,北涉鹹鏡道與沃沮界,南涉慶尚道與辰國接。 三韓 三韓為辰國及其西鄰部落之演變,對於漢人及部或可稱朝鮮半島之土著混合體,其文化較人為低。其地望當今慶尚全羅兩道,盛時蓋並有忠清道。《魏志》雲「韓在帶方之南」,明其北不至京畿道地。 三韓之分界今已不可尋,其相對之位置則甚明。東部為辰韓,西部為馬韓,介於二者之間而位置偏南者為弁辰。南北朝時所謂任那者,當即以弁辰故地為大體。(《東國文獻備考》所載歷代疆域,既無圖以表之,且年代每不標明,頗難採用,今故從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