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傅斯年 > 東北史綱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兩漢魏晉之東北郡縣


  在漢武帝設朝鮮四郡以前,已置蒼海郡。《漢書·武紀》元朔元年,「東夷君南閭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海郡」。又《食貨志》云:「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又《後漢·東夷傳》條下云:「元朔元年,君南閭等畔右渠,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三條所記,以後書為最明白,其地望可以貊求之。貊即句驪之部類,名見《後漢書》,則「北與高句驪沃沮南與辰韓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同見《後漢書》)。然則蒼海郡當在今朝鮮東北境,吉林東南境,其所謂蒼海,乃東朝鮮海,非渤海也(《冊府元龜》以夫餘當蒼海郡地,全誤)。滅朝鮮後,此地當分屬玄菟、臨屯。若謂滅朝鮮前,置郡不應如此遼遠,則須知此二十八萬口由於歸服,非由征伐,故未平朝鮮時,雖不能用兵於此,卻可受其歸附,一也。漢與朝鮮之爭多在水(今大同江)上,即今朝鮮西北境,其東北境之部族,正可緣北邊而款遼東塞,二也。且《食貨志》雲「彭吳穿穢貊朝鮮,置蒼海郡」,曰穿,則其地必在穢貊朝鮮外矣,三也。然則置蒼海郡一事,無異擾亂朝鮮之後方,此郡於元朔三年廢者,正以朝鮮未平時,越國統治之不易,而朝鮮既平之後,綜分四郡,是一整個的計劃,無須更有此郡也。

  真番、臨屯二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罷,以半樂浪玄菟(見《後漢·東夷傳》)。故其縣名不盡見《漢志》。按,真番、臨屯舊治僅見於《漢書·武紀》注臣瓚引茂陵書曰:「臨屯郡治東暆縣,去長安六千一百八十三裡,十五縣;真番郡治霅縣,去長安七千六百四十裡,十五縣。」東暆在《漢志》屬樂浪,又後置樂浪東部都尉,所屬有七縣,而東暆為之首,其中雖華麗沃沮舊屬玄菟,然此樂浪東部都尉轄境,大體上可從此測知即故臨屯也(按,楊守敬《汪士鐸〈漢志釋地駁議〉》一文,載在《晦明軒稿》中,論此郡之地望,既明且信。此篇于漢武所置四郡之形勢,言之歷歷可征,讀者宜參看之)。真番一郡最難考,茲先列舉有關真番所在之材料如下:

  一、《史記·自敘》燕丹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臣。

  二、《史記》(《漢書》同)《朝鮮傳》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三、《史記》(《漢書》同)《朝鮮傳》滿亡命……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四、《史記·朝鮮傳》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

  五、《史記·貨殖傳》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漢書·地理志》作「北隙烏桓、扶余,東賈真番之利」)。

  六、《漢書·朝鮮傳》真番辰國(《史記》作「真番旁眾」《通鑒》從《漢書》)欲上書見天子(王右渠),又雍閼弗通。

  七、《漢書》注臣瓚引茂陵書(已見本段上文)。

  八、《史記·朝鮮傳》索隱引應劭「玄菟本真番國」。

  九、《(史記)集解》引徐廣(「略屬真番」句下)。遼東有番汗縣。

  據第六項,朝鮮當夾在漢土與真番之間,據第七項,真番郡治比臨屯郡治更遠千餘裡。且第六項《史記》《漢書》之異文似指示吾人以《史記》所謂「真番旁眾國」者即漢國之辰國,辰國之地望既無問題,則真番當在其南,即當在今朝鮮南境矣。持此說之有力者為楊守敬,其《前漢·地理志》圖雲(二十四葉樂浪郡下),據《漢書·朝鮮傳》,真番在朝鮮之南。魏以屯有以南置帶方郡,以《晉志》照之,是帶方、列口、吞列、長岑、提奚、含資、海冥七縣,皆在樂浪之南。又昭明一縣雲,南部都尉治,亦在樂浪之南無疑,並武帝時真番故縣也。

  楊氏之汪士鐸《〈漢志〉釋地駁議》論此更詳,茲錄其要語如下:

  《漢書·朝鮮傳》,真番國欲上書見天子,朝鮮雍閼弗通,是真番在朝鮮之南,故朝鮮得以閼之,且遠於臨屯千里,直與三韓相接矣。

  此說甚有可信之處。楊氏所論,乃綜合四郡地望而言,互相照應,愈見其說之有力。然吾人對此事不免先發一問曰,據上列一二兩項,全燕時已略屬真番,以彼時燕之國力能及於朝鮮中南境乎?朝鮮未滅時,燕能置吏築鄣于朝鮮南境乎?秦之遼東外徼最南果至何地乎?此等問題,今固不能充分作答,然秦之東至實甚遼遠,可以《晉書·地理志》為證。《晉志》樂浪郡遂城下雲,「秦築長城之所起」。此遂城見《漢志》,作遂成,又見《續漢志》,作遂城(並屬樂浪)。《史記·燕世家》索隱引《晉太康地記》曰:「遂城縣有碣石山,長城所起(《讀史方輿記要》三十八,遂成廢縣在朝鮮平壤南境)。」此說必非無稽。秦築長城,所謂東起遼東者,已遠在水(今大同江)或馬訾水(今鴨綠江)之南,則其遼東外徼必更廣闊。秦于東陲只承燕舊,未用力拓土,是則但據長城起點以立論,燕時勢力,就最小限度言,固已東南至於今朝鮮中部,所謂略屬真番、朝鮮者。以文義論,正為略其地而屬之,與羈縻之義差不同也。燕秦威力如此遠及之形勢,乍看或覺可異,然較諸差後之置郡日南,征伐大宛,亦無足異。且燕秦皆似環渤海黃海四圍而拓土,渤海者正燕秦之地中海,海陵交通均便,與山澤所限者不同。燕秦威力及于馬訾水之南者既如是,則上文所引一、二、三、四四項,燕秦略土與衛滿創代所及之真番,果置之朝鮮中部之南,所謂馬韓者之北,固無不可通之處。《貨殖傳》雲「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所舉部族之次敘,均似由近及遠者。此敘述之次如無例外,真番當在馬韓矣。楊守敬之說誠是最可能之解釋也。

  然與此說相反之記載亦有不可忽略者,上文所舉八、九兩項,皆以為真番在玄菟北。九項為徐廣說,徐廣無何等權威,其時代又後,可以不論。八項為應劭說,應劭乃漢末之史家及民俗研究者,蔚成師儒,其說固不可無端抹殺。且果如應劭說,一二三四諸項,亦更不待說明即可釋然。特與五六兩項乖違耳。至於七項,如從應劭說,便應以霅縣置之今吉林東境然後可,准以夫餘為漢部屬之例,此亦非不可能者。

  在此情形之下,吾等得一頭緒,即《漢書》與應劭互乖,不能並從。應劭有史學、地學之權威,惟固不敵班氏,且吾等所見之《漢書》是全書,所見之應劭說乃他書引用。今試看一切集佚工作之結果,一書尚存而有佚文者,其佚文每與存書有異,佚文之不可據也如是(以簡為書、以帛為卷之時代,文籍本無定本,故經後人徵引成為佚文者,其出於本書或出於追加,每難論定)。今權衡兩端,自以從《漢書》為正,楊守敬之解辯,其信然乎?

  今以考真番所在之結果,連帶證明一事,即燕秦東向已據朝鮮半島沿黃海之一大部是也。彼時箕子之朝當已夷為附屬,逮漢初,威不及遠,箕氏或更延餘緒。然中國人衛滿終有之,並以和漢之政策,兼併四鄰,而臻箕氏所不及之版圖。漢武之劃為四郡,特中國人最後之成功耳,事非創舉,遂延綿也。

  至於玄菟、樂浪二郡,《漢志》俱在,然武帝初置時,真番、臨屯皆在樂浪、玄菟之外,真番自身有十五縣,臨屯自身亦有十五縣,並後樂浪有二十五縣,玄菟有三縣,非昭帝以來疆土有所失,蓋因初為統治部人,多置郡縣,守尉之費不貲,故昭帝后曆漸歸併。其統治不便者,又付之土侯,故不列郡國之籍焉。東漢光武帝時尤好以土侯代漢官,歲時朝賀依然,邊境兵革鮮用,此經濟的政策也。

  漢代諸郡中在東北角者有四,曰遼東、遼西、樂浪、玄菟。曆魏晉北朝,代有改動,今製錶以明其沿革。此表為餘遜君撰,特聲明之(表中于涉及諸秦各事中引用洪亮吉《十六國疆域志》。洪志每以意為之,實少可取,楊守敬《四燕疆域圖》亦難據。今不得已用之,洪志實不可盡信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