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廢名 > 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 | 上頁 下頁 |
留客吃飯的事情(3) |
|
「□兒,你也去,好不好?去拜莫須有先生爹爹的年,二奶奶還給糖你吃——你真沒有出息!——他不去你去!」 此兒因為常不同人見面,故名字忘記了。「二奶奶」是稱莫須有先生太太。媽媽看著自己的小兒威脅利誘都不成的,於是又命令丈夫獨自去了。「你真沒有出息」的「你」是威脅兒子,「他不去你去」的「你」是命令丈夫。 竹老去了以後,花子不久也忙著去了。他恐時間落後,故忙著去了。花子的十二歲的兒子跟著也去了,兒子名叫「龍子」。龍子的十二歲的弟弟與七歲的妹妹也跟著去了。妹妹名叫「夜的」,因為是夜裡生的,故名叫「夜的」。「夜」的音讀是一丫。龍子是媽媽吩咐他去的,因為他的兒子生得體面,(小小的孩子後來跑到新四軍裡面去了,媽媽總是哭。)也只有體面的兒子穿了一件長棉襖,花子冬日沒有棉衣了,今天雖是新年拜年,仍是冬日沒有棉衣了。媽媽這樣吩咐龍子: 「龍,你也去,去拜莫須有先生爹爹的年,將來看沾本家莫須有先生的光也上學讀書不能?二奶奶還給糖你吃。」 弟與妹聽說「給糖」,故也要去了。媽媽起初不贊成夜的去,豈有夜的去拜年的道理?亦即是豈有丫頭去拜莫須有先生爹爹的年的道理?結果也由她去了,等於叫她去拿糖,等於窮人到粥廠上去領粥,多一個小孩子等於家裡多一口人了。 首先進莫須有先生——從作詩人的眼光看確乎是柴門,而在鄉人心目中是偉大的莫須有先生的家門,首先進門的是順,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他望見竹老從溪邊路上來了,他便首先去。接著依次而進,中間隔了少許的時間,是竹老,是花子,是龍子,是龍子的弟弟亦忘其名,是夜的。莫須有先生問夜的叫什麼名字,由其父花子代答道: 「因為是夜裡生的,就叫夜的。」 莫須有先生大笑,覺得這個名字有趣,若用文言翻譯便是「夜生」,便差多了,人家將以為你讀了莊子,莊子《天地篇》,「厲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莊子的文章有趣,夜的名字有趣。然而莫須有先生感得空氣詼諧有趣時,是很經過了一片嚴肅的時間以後。這一片嚴肅的時間,可以說是莫須有先生生平第一次經驗,正如自己做了縣長或者法官,拿著縣長或法官的印,便掌握著人命的生殺之權,民生的禍福之機了,因為他們拜年用的是鄉下人的禮法,跪下去磕頭! 莫須有先生雖也照例答著鄉下人回答拜年的話:「恭喜恭喜!發財發財!」但心裡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同你們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是社會上的農人,為什麼向我拜年呢?」莫須有先生還是都市上文明人的習慣未除了,除了己只有社會了,除了自己懂得「自由平等」而外沒有別的社會道德了。連忙有自己的良心答曰,「是的。我同你們有家族關係,我不能拒絕你們向我拜年,可見我同你們不是路人。『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後進于禮樂君子也』,還是你們鄉下人對,我一向所持的文明態度,君子態度,完全不合乎國情了,本著這個態度講學問談政治,只好講社會改革,只好崇拜西洋人了,但一點沒有歷史的基礎了!」 接著莫須有先生佩服陶淵明,陶淵明那樣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換一句話說他瞧不起當時的國家社會政府官吏,而他那樣講究家族關係,一面勸農,自己居於農人地位,一面敦族,「悠悠我祖,愛自陶唐」,「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歎,念茲厥初」,在魏晉風流之下有誰像陶公是真正的儒家呢?因為他在他常當中過日子。別人都是做官罷了,做官反而與社會沒有關係。農人是社會的基礎,農人生活是真實的生活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這裡了。否則是做官。一做官便與民無關。所以中國向來是讀書人亡國的,因為讀書人做官。 中國的復興向來是農民復興的,因為他們的社會始終沒有動搖,他們始終是在那裡做他們的農民的,他們始終是在那裡過家族生活的。中國古代的聖人都是農民的代表,故陶詩曰「舜既躬耕,禹亦稼牆」,後代做皇帝的也以知道稼穡艱難為唯一美德了。難怪陶淵明總是喜歡同鄉下人喝酒,「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他是知道農人的辛苦,而且彼此忠實於生活了。 於是莫須有先生很感謝太太預備了新年喝酒的菜,自己在土橋鋪買的那兩條大魚也真是很有意義了,此地是山鄉,山鄉佃農從來沒有吃過大魚的,據說高山土著請客有一盤菜是「木魚」,即是拿木頭雕一尾魚,表示魚的名貴,徒徒心嚮往之而已,主人待客之誠而已。但莫須有先生家的拜年客都是來拜年,都沒有拜年吃飯的意思,他們從來不被請吃飯,因為大家都是貧家,自己的食糧夠一年吃的(只有馮竹老一家)便算是托天之福了,哪裡還給人吃呢?今天莫須有先生太太特地為他們做了許多菜,沒有到吃飯的時候,他們是絕對的不知為不知了。龍子等三個小兒則本來以拿糖為目的。往下都屬莫須有先生太太的傳記範圍了。莫須有先生始終是笑而不言。 三個小兒,一齊擠到裡屋裡去。莫須有先生太太在裡屋裡。裡屋之門甚小,故曰擠。一齊拜年,如磕頭蟲。莫須有先生太太在縣城家裡時,每年有此熱鬧光景,因為離娘家近,娘家的侄兒輩都來了,人數在十人左右,旁人都羡慕莫須有先生太太娘家的人丁旺。侄子向姑母拜年,如滿地磕頭蟲。想不到到這個窮鄉僻壤來也是人多嘴眾了,這真叫莫須有先生太太歡喜。於是拿東西出來分,每人兜著花生,兜著糖粑,另外還兜著雲片糕,兜著龍酥餅,這是三個小兒未曾得見的。但不見□兒來,莫須有先生太太問道: 「□兒怎麼沒有來呢?」 □兒的爸爸從外面屋子裡答道: 「他怕人,他不來。」 說這話時,仿佛人生真有不足處。 「這是□兒的,龍子替我拿給他。」 龍子拿著便走了,弟與妹也便走了,□兒雖然沒有來也拿了一份兒走了,同時又只有□兒的爸爸坐在那裡最是心安理得了。此地人情,或者是各地人情亦未可知,小孩子得了人家給的東西,必要趕快拿回家去給媽媽看,授者希望如此,受者小孩子的媽媽亦希望如此,簡直是翹首而企望之,一方面是怕人情失落了,即莫須有先生太太亦如此,一方面是看看「我的小孩子到底得了一點什麼?」此事可謂完全不以小孩子為主,莫須有先生常常為小孩子抱不平,因為小孩子總應該首先是吃東西,何以拿回去給媽媽看呢?而奇怪,小孩子都不要吃,直到見了媽媽之後才要吃了。大概小孩子是見了媽媽才要吃的。以前是視覺,見了媽媽才是食覺。 照例,新年拜年,當主母的,只受小孩子的拜,不受成年人的拜,故當主母的亦不見成年人拜者的面。家族之間情形則略有不同,主母受拜,即是主母出來見面,無可無不可。今天莫須有先生之家情形更不同,若莫須有先生太太不出來,則幾個莊家漢對著莫須有先生的莊嚴面孔必無所措手足了,結果大家坐的時間是不會久的。故小兒們的賞賜發出去之後,莫須有先生太太便從裡屋裡喊出口號道: 「你們三位拜年客都不要走了!」 三位拜年客都連忙回答道: 「二奶奶,拜年!」 「『到屋就是年』,——你們都不要走了,我拿茶給你們喝。」 諺雲,「到屋就是年」,意思是說到屋就等於拜年,不必真個的要拜也。莫須有先生太太尚在裡屋忙於拿茶他們喝。拿出來乃是四個碟子,一碟花生,一碟瓜子,一碟酥糖,一碟龍酥餅。這些東西都非莫須有先生太太親手拿不可,因為小孩年幼,不能幫著作事,莫須有先生是拜年客的主要的對象,今天當然不便幫著作事了。三位拜年客,都被莊嚴面孔的莫須有先生陪著坐著,莫須有先生太太一出裡屋的門,一齊便都站起身,一齊說道: 「二奶奶,拜年!」 「不拜不拜,禮是個意思,『到屋就是年』,——你們看我手上拿著東西,怎麼受你們的拜呢?」 是的,三個莊家漢就都看一看那手上拿著東西,四個碟子,四個碟子裡的什麼一眼都看清楚了,連忙便不用得再看了。天下的事情都沒有假的,難怪讀書人家高貴,難怪旁人都敬重吾家莫須有先生,這四個碟子裡裝的東西不是真的嗎?這個反亂年歲哪裡有呢?其實他們的本意是說一個碟子,這個碟子裡的酥糖。 接著一人倒一杯茶,也是生平第一次喝這一杯熱茶了。茶真是熱得好。莫須有先生從旁竊笑,中國的農人一方面是勤苦,另一方面因勤苦之故也非常之懶散,或許是病態,因為他們比莫須有先生斯文人還喜歡喝茶了。莫須有先生只喝開水。他們貪喝茶正如貪吃煙。 「請,你們請,隨意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