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鄧中夏全集 > 鄧中夏年譜 | 上頁 下頁
1931年(2)


  3月31日,紅二軍團在長陽縣枝拓坪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和黨員代表大會,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湘鄂西中央分局,撤銷鄧中夏一切職務的一系列文件。根據中央的命令,改紅二軍團為紅三軍,傳達了四中全會中央給鄧中夏十項罪過的中央文件等。因為繼任的政委沒有到任,也由於在黨的歷史上鄧中夏的威望,前委擴大會議上,仍然保留了一個沒有實權的政委職務。但在此後的6個月的時間裡,他還有發言權。他不為中央給他的「大帽子」辯駁,用最能服人的事實、哲理和黨性,苦口婆心地去說服紅三軍前委從賀龍同志到每一個委員,繼續艱難地以三中全會的路線說服和引導著紅三軍。

  中央的文件大大地壯了被派往湘鄂西的夏曦的膽。他給紅二軍團下達命令:「1.茲遵照中央決定,撤銷中夏各種職務,並派赤英同志前來代理政委工作。2.取消前委,總指揮政委負全數責任,在必要時可開軍事會議,二軍團改編成第三軍,共編二師,仍以卿為軍長,赤英為政委」……(注:見《1931年3月21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給紅二軍團的信》,信3月31日才到達紅二軍團)。至此,紅二軍團的領導人是賀龍同志。

  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全軍人槍各5000左右。把紅二軍團部隊編為第七和第八師,孫德清兼七師師長,政委李劍如,八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段德昌領導的第九師(1931年3月在洪湖成立,始稱「新六軍」後改稱第九師)亦編入第三軍建制,師長段德昌,政委陳培蔭。

  同日,選出了賀龍為負責人的鄧中夏、柳克明、孫德清等七人組成紅三軍黨的前委。

  同日,紅三軍在枝柘坪召開紅三軍前委會議和黨員代表大會,討論部隊行動方針。會議決定執行向北「開闢荊(門)、當(陽)、遠(安)地區,以逼近宜(昌)、沙(市),而聯繫洪湖」的「北渡軍事計劃」。

  同日,在前委會議上,鄧中夏憑著對三中全會路線的理解,努力去說服從賀龍同志到每一個前委委員,更加努力地作思想工作,把三中全會的精神以紅三軍前委決議的形式,貫徹到紅三軍的軍事行動當中去。

  湘鄂西特委命令紅三軍從荊、當、遠返回洪湖救洪湖時,鄧中夏同志堅決反對這個鑽進敵人的包圍圈中去救洪湖的方案。他苦口婆心地說服每一個前委委員,講述了這是「從井救人,人固不救,救者亦死」的道理。在會上,鄧中夏同志提出了新的作戰思想,即:「按特委指定的方向,從外圍援救洪湖」,前委們最後同意了。建立起了由鄧中夏提出的「紅軍主力,在敵人包圍圈之外,外線支援蘇區」的戰略思想的作戰原則。鄧中夏的「紅軍主力,在敵人包圍圈之外,外線支援蘇區」的戰略思想的作戰原則,在來到蘇區不久就開始尋找著、摸索著、試行著,並沒有形成思想或者理論,但是在3月31日,在前委會議上正式提出,並在4月3日形成決議,統一全軍的思想和行動,這就說明,鄧中夏的戰略思想和策略已經正式形成。

  鄧中夏此前,經歷了和黨內的嚴重投降右傾路線堅決的鬥爭、經歷了國民黨的反革命叛變、革命事業遭受的大屠殺的無情事實。他和廣大堅定的革命者一樣,渴望和尋求新的思想和新的道路,以武裝對反革命的戰爭。但是,他除領導過省港罷工中的工人武裝糾察隊,任糾察隊訓育長之外,沒有從事過軍事工作。他所具有的一點軍事知識,主要是在莫斯科期間,抽空在軍事學院聽課學來的。由於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代表,接觸到當時國內上報給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文件。他的思想和思維,也從城市武裝起義,轉向農村武裝起義的地方割據的理論上來。他深信今後的中國必須走這條道路。在蘇聯,他非常關注國內武裝鬥爭的信息,他特別關心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經驗。那時,在蘇聯,包括在黨的六大會議上,關於中國革命武裝道路的爭論已經相當激烈,他堅決支持朱、毛的農村遊擊戰略並經常與人辯論。關於當時的辯論,楊之華同志回憶說:「党的六次代表大會時,中夏在會上作了工運報告。當時蘇兆征、周恩來、瞿秋白和鄧中夏四人在一道,看問題是一致的。」或許這就是後來瞿秋白、周恩來領導下的三中全會的中央,為什麼緊急派他來紅二軍團的緣由吧。

  回國後,在紅二軍團的軍事指揮上,由於沒有經驗,也曾經提出過錯誤的指揮,如曾經認為堅守的陣地戰可以更多地殺傷敵人,要組織陣地戰來迎擊敵軍。楊林寺一戰的事實教育了他,軍隊還沒有調配好,就被已有充分準備的敵軍打得潰敗下來。但是,他很快地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總結了經驗,並認真地改正了錯誤。鄧中夏是個實踐家,黨交給他新的工作,他都是在實踐中學習、鍛煉、提高。這是他的最大特點。

  一到蘇區,敏銳的眼光和殘酷的事實告訴了鄧中夏,現在的紅二軍團作戰能力有限。同時他又發現,洪湖不是一個很好的根據地,這裡沒有廣闊的山地,不利於隱蔽;在大平原中,江、河、湖、溏、澤、灘,遍地都在,更不適於大部隊進行遊擊運動戰,他努力試圖解決這兩個致命的要點。一段戰鬥生活之後,更加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有信心,通過實戰和自己的努力,把紅二軍團鍛煉成像紅一軍團那樣有戰鬥力的軍隊;他下決心一定要為紅二軍團尋找一個更好的根據地。他堅信按照毛澤東同志在遊擊形勢下,選擇「有群眾,有地勢,有給養」的根據地原則,總會實現的。

  一、鄧中夏在紅二軍團的戰略思想和策略

  鄧中夏在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有全權領導紅二軍團的四個月時間裡,和有部分領導權的1931年1月至9月,始終堅決貫徹毛澤東同志的遊擊戰略思想,在敵人大力圍剿的情況下,在戰鬥中逐漸形成了紅軍主力,避開江、河、湖、塘、澤、灘,提出了「主力紅軍在敵人重兵圍剿圈之外,作『外線作戰』;在被敵人的圍剿區內,派一股或者兩股紅軍小部隊,開展靈活機動的遊擊戰。內外線相互呼應,消耗敵人。」這種新的結合湘鄂西根據地實際的戰略思想和策略。

  在敵人圍剿的殘酷形勢下,紅二軍團主力,在敵人圍剿之外進行外線的遊擊戰爭;使進入湘鄂西蘇區的敵人,不敢集中全部力量進行圍剿。主力又可以伺機出動,在外線牽制更多的敵人兵力,既聲援了內線的作戰,又大力支援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湘鄂西反圍剿鬥爭就是在這個戰略和策略部署下,取得了偉大勝利。

  二、鄧中夏戰略思想和策略的形成

  這個戰略思想,大部分是學習毛澤東戰略思想得出來的,也是在戰火的逼迫下逐漸形成的。

  鄧中夏建立新的根據地的思想,是從1930年9月12日走進洪湖蘇區時就產生了。直到最後,選中了新的適合於根據地大發展的區域,那時已經建立了鄂西北根據地。並且上報中央,請求批准。(注:見《紅三軍特委關於區內情況及意圖向中央的報告》,1931年7月4日)

  1931年3月31日,雖然四中全會的文件還沒有傳達到紅二軍團,但是,撤銷鄧中夏一切職務的命令已經到達。紅二軍團在枝柘坪召開的紅二軍團前委會議和黨員代表大會上,撤銷了鄧中夏湘鄂西特委書記、前委書記職務。也就在這個時候,湘鄂西特委命令紅三軍從荊、當、遠返回洪湖救洪湖,鄧中夏同志堅決反對這個「鑽進敵人的包圍圈中去救洪湖的方案」。在會上,鄧中夏同志提出了新的作戰思想,即:「按特委指定的方向,從外圍援救洪湖」。前委們最後終於同意了,建立起了由鄧中夏提出的「紅軍主力,在敵人包圍圈之外,外線支援蘇區」的戰略思想和作戰原則。鄧中夏戰略思想和策略,就是在這種對敵作戰的炮火中,在黨內路線鬥爭的環境中,在逐漸地錘煉中形成的。

  三、鄧中夏戰略思想和策略的核心是:

  ⑴保存自己,打擊或者消耗以至消滅敵人
  ⑵選擇有山區地勢,有利於大部隊進行運動遊擊戰的地域做根據地

  四、鄧中夏在紅二軍團戰略思想的核心有三個理論基礎:

  1.選擇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和策略(這一條是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經驗,結合湘鄂西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補充和充實)

  ⑴能夠提供大部隊遊擊作戰的人員和給養。
  ⑵有大部隊進行運動遊擊戰所需要山地和地勢,以發揮我軍的機動靈活性,既保存好自己,又可以待機消滅敵人。
  ⑶有較成熟的群眾基礎。

  2.作戰思想和策略(在敵強我弱的勢態下)(這一條是學習毛澤東的經驗)

  ⑴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⑶打的是有利於我們的機動應變的山地遊擊消耗戰,逐漸消耗敵人,以最後取得勝利。

  3.兩個拳頭打敵人的思想和策略(這一條是實際的作戰中逼出來的)

  ⑴一個是,外線的主力紅軍。
  ⑵另一個是,內線的地方紅軍小部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當內線紅軍隊伍擴大了,就必須一分為二,組成江左和江右紅軍)

  
五、鄧中夏戰略思想和策略的要點:

  1.要選擇好的根據地

  鄧中夏很快就發現,洪湖不適合大部隊進行遊擊戰。他按照毛澤東的遊擊戰略思想,去尋找著新的更好的根據地。先後選擇了三處,湘鄂邊,荊、當、遠和鄂西北,最後終於找到了。後來三中全會中央12月文件也證明,他的思路和中央的規劃不謀而合。(注: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193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的訓令》)可惜,這個文件,鄧中夏並沒有收到。

  但1931年1月,黨內發生了王明路線上臺的巨變。鄧中夏成了事先被指定的要打倒的三中全會的重要成員之一。即便是在最後,在王明路線殘酷打擊下,鄧中夏置各種卑劣的方式及陷害手段於不顧,仍然給中央寫報告,力薦他新發現並且得到實踐證明的,新的更加廣大的,更加適於紅三軍發展壯大的根據地區域;連同他的戰略思路,一同報告中央。希望中央能予以批准。(注:見《鄧三軍前委關於區內情況及意圖向中央的報告》,1931年7月4日)說:「……此地有最近期間,造成新的赤區的大可能,我們現在正在四去遊擊肅清道路」。(注: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中193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的訓令》)

  2.「兩個拳頭打敵人」,要充分調動內部的力量

  「兩個拳頭打敵人」是三中全會中央的戰略思想,是當時在中央工作的周恩來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思想精髓,匯總為戰略並貫徹到全軍的戰略思想。鄧中夏是把這種思想根據實戰的需要,貫徹到紅二軍團和湘鄂西蘇區。

  3.紅軍在最初創立的時候,大都是農民起義或者是收容的地方「山大王」部隊組成的,嚴重地存在著保衛家園、保衛本土的本位主義思想的雜念,只為自己戰鬥。必須不斷而堅定地樹立起為解放最大多數勞苦大眾的遠大鬥爭目標,紅軍才能成為鐵軍。

  鄧中夏在3月31日至4月3日,在枝柘坪的軍事會議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解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思想,一些同志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爭論,賀龍同志感到有些奇怪,說:「鄧中夏除了毛主席外,他什麼人也看不起。」(注:見《賀副總理訪問記錄》,1961年5月13日)

  鄧中夏對賀龍同志解釋說:「那是因為毛澤東是在中國,在中國的農村,組織並且領導著井岡山的農民,真槍實彈地和國民黨的軍隊進行戰鬥。毛澤東的經驗是從戰爭中真實地總結出來的經驗」。「他是正確的,所以我相信他的經驗!」

  4.戰略思想和策略是分散敵軍力量的重要環節

  這種作用體現在:當湘鄂西特委命令紅三軍經荊、當、遠回洪湖,說那裡敵軍力量薄弱時,在前委會議上,戰術上鄧中夏提出以「外線作戰」執行命令。紅三軍千里行軍,部隊疲憊不堪,早有準備的敵人先下了手,紅三軍吃了敗仗。說明,由於還沒有圍堵住紅二軍團的主力,敵人分出相當的部隊以備後患,相應支援了洪湖的鬥爭。

  5.鄧中夏是怎樣選擇根據地的

  毛澤東在井岡山危難中,「東固」岷山的經驗,是危難中鄧中夏借鑒的一個絕好的經驗。借鑒它,鄧中夏用三個「西固」,一固湘鄂邊;二固荊、當、遠;三固鄂西北,終於找到了適合於紅三軍充分發展的新的地域。(注:見1961年5月13日湖北省委黨校黨史研究室《賀副總理訪問記錄》)

  六、鄧中夏戰略思想和策略的優點

  1.「紅軍主力,在敵人包圍圈之外,外線支援蘇區」的作戰原則,我主力在外線可以更加靈活機動地選擇時機打擊敵人。有利於我軍選擇的山巒地勢,避開荷塘、湖泊、葦塘、河流給主力造成的困難。

  2.敵人找不到我主力,不敢投入全部力量來圍剿我蘇區,相對地減輕了對蘇區的壓力(之後的荊、當、遠戰鬥證明了這個設想)

  3.在中央發出了緊急援助中央蘇區的命令時,我主力可以選擇敵人的要害處,狠狠地打擊敵人,盡最大力量牽制敵人的兵力,援助中央蘇區的鬥爭。

  4.借此機會,擴大了洪湖蘇區,建立和鞏固了新的蘇區,如:洪湖蘇區;湘鄂邊蘇區各分散的小塊蘇區聯成片了,得到鞏固、擴大、發展;並創建了歸、興、巴蘇區,荊、當、遠蘇區和鄂西北蘇區。

  5.鄧中夏的這個戰略思想,得到了三中全會中央的肯定和讚揚,並總結成經驗向各個蘇區推廣。(注: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0年)所載《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局勢及黨的任務、紅軍戰略、蘇維埃大會、土地農民、經濟財政問題給長江局轉中夏同志並湘鄂西特委的指示》,1930年11月21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