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鄧中夏全集 > 鄧中夏年譜 | 上頁 下頁
1923年(4)


  11月3日,在第三期《中國青年》上發表如下文章:《解惑》、《努力週報的功罪》、《勝利》(短詩),署名均為中夏。《解惑》一文,是針對有些人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不瞭解而寫的。有人說「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是過激派的口號,不是主張國民革命的人應當說的。鄧中夏在文章中指出過激派的口號是「推翻資本制度」和「勞農專政」。「打倒軍閥」和「打倒帝國主義」才真是主張國民革命的人所應說的。

  《努力週報的功罪》是批判胡適所辦的反對刊物的。早在1920年,胡適就企圖改變「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曾遭到李大釗同志的反對。不久,胡適就和「新青年」分裂,並於1922年5月7日,創辦了為反動政治服務的《努力週刊》,來對抗《新青年》。在《努力週刊的功罪》一文中,鄧中夏尖銳的指出《努力週刊》的反動本質:「它公然與美國花了三千萬銀子雇派的許多牧師,記者,偵探,顧問等向我們所做的親美宣傳一鼻孔出氣,武斷地說『中國現在已沒有很大的國際侵略的危險』;公然認定封建軍閥局勢之下有實現好政治的可能,高唱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空漠無涯的什麼『好政府主義』;公然唱出破壞民主革命的論調,請孫中山下野,並恭維陳炯明驅孫中山是一種革命行為。」鄧中夏這篇文章,尖銳深刻地揭露了胡適的反動面貌,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們黨內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以胡適為代表的反動思想進行鬥爭的重要論文。

  11月8日的執委會上決定,由中夏、荷波、章龍負責勞動問題。

  11月,在第1卷第1期《新民國》上,發表了《評何東提倡之聯繫和平會議》、《直派賄選成功之內幕》和《南北政府籌措軍餉之比較》,均署名重遠。

  11月17日,在第5期《中國青年》上,發表論文《政治教育》,署名中夏。

  11月20日,在第1卷第1期《新建設》上,發表評論時事的短文:《曹錕賄選與軍閥勢力之征測》、《曹錕盜位與使團態度》、《華盛頓第二》、《吳佩孚強迫農民作炮灰》、《聚斂的王承斌》、《商人與時局》。以上文章,均署名「大壑」。

  11月24日,在第6期《中國青年》上,發表論文《中國現在的思想界》,署名中夏。這篇文章分析了當時國內思想界的狀況,分析了各種思想派別產生的階級根源,並以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最後,希望青年們「站立在這交鋒對壘的思想界之下」,「辨別個誰是誰非」,以「不至被人攪亂了眼花,麻醉了神經了!」

  12月1日,在第7期《中國青年》上,發表論文《新詩人的棒喝》,署名中夏。這是一篇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闡述文學問題的論文。文章指出了文學思想的重要問題,他主張文學應該為社會革命服務,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思想。因為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只能遺毒社會而已。

  12月8日,在第8期《中國青年》上,發表論文《革命主力的三個群眾工人、農民、兵士》,署名中夏。他在文章中歷數俄國革命、法國革命以及土耳其革命的經驗,說明了工農兵群眾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又分析了這三個群眾富於革命性的原因,最後指出工農兵既然是革命的主力,革命的知識青年就應該和他們結合,這才能希望革命成功。這是俄國革命所留下來的經驗。

  12月15日,在第9期《中國青年》上發表論文《論工人運動》,署名中夏。文章尖銳地批評了陳獨秀等。

  12月16日,發出了給團中央國昌等同志的信,署名智深。

  由於團中央遷到廣州,重森愷同去,鄧中夏在上海留守,仍負責勞動部及留守給各方通信工作,並負責滬區的事物。關於北京的革命形勢和進行活動的意見,鄧中夏給施存統發去一信。

  12月20日,第1卷第2期《新建設》上,署名中夏,發表評論時事的文章三篇:《外艦壓迫粵海關事件》、《北庭賣國》、《趙恒惕陳炯明之北歸》。

  12月下旬,他進行了一次有著重要意義的我國北方的巡行。「二七罷工」失敗後,以陳獨秀為首的右傾情緒大大滋生。他們對我國工人階級的力量產生了懷疑,在領導上放鬆了或者放棄了對工人隊伍的組織領導,導致已經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隊伍和青年團的隊伍疲遝或者渙散。鄧中夏對此非常著急,一方面他在黨的刊物上寫文章,極力批判這種右傾做法是對革命的「鎖滅」,給他們頭上一記清醒棍。另一方面,在他出任團中央的要職之後,以團中央特派員的身份,盡力挽救這種局面。這次北上巡行,就是帶著這樣的任務,做現實情況的調查、以致整頓工會組織和青年團的組織。

  12月21日夜,由上海乘滬甯車,翌晨到南京。

  12月22日,在第10期《中國青年》發表兩篇文章,《中國工人狀況及我們運動之方針》,署名中夏。

  同日發表了《貢獻於新詩人之前》,署名中夏。論述文學問題,重要內容是下面的三條意見:

  第一,須多做能表現民族偉大精神的作品。
  第二,須多做描寫社會實際生活的作品。
  第三,新詩人須從事革命的實際活動。

  12月23日,鄧中夏的北方巡遊到達北京。

  12月25日,上海《民國日報》報道說,該校章程已修訂。新的學制中規定:設文藝院、社會科學院、自然科學院。行政一章中規定:改評議會為「行政委員會」,為本校最高議事機關。除校長、學務長、校務長及各系部主任為當然委員外,並由教職員中選舉四人為委員。改組後,于右任為委員長,鄧安石(校務長)為秘書,還有瞿秋白等為委員。

  12月25日晚,鄧中夏的北方巡遊來到了保定,秘密會見了在保定獄中的戰友。

  12月26日早晨,從保定乘車回到北京。

  12月29日。在第11期《中國青年》上,發表論文《論農民運動》,署名中夏。

  12月31日下午,從北京乘車赴天津。

  1923年,在一期《上海大學週刊》上,發表論文《上大的使命》,署名A.S。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