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鄧中夏全集 > 鄧中夏年譜 | 上頁 下頁
1917年


  夏,以鄧康為名,考入北京大學國文門(中文系)

  清末以來,中華民族屢屢遭受侵略和侮辱,一批批的愛國志士、拋頭顱撒熱血投入到愛國的群眾運動中,卻又屢屢遭鎮壓。成千成萬的志士們倒在了血泊中。但視死如歸的愛國知識青年們,又站起來一大批,他們對舊文化、舊思想和舊的革命方式,已經徹底地失去了信心,已經認識到迫切需要有一個更新的文化、思想和更加徹底的革命才能救中國。他們在苦苦地尋求著。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尋求新文化革命的呼聲越來越高,在北京,逐漸形成了又一場新的風暴,大批愛國知識青年雲集北京,更多有志知識青年奔向最有希望最有鬥志的北京大學。鄧中夏就是其中的一個。

  1917年至1918年初,他和眾多的北大青年一樣也都處在苦於救國無路之中。

  一生中,鄧中夏的最大特點,第一個是愛爭辯,對他所關注的是和非,非要弄個明白不可,為此經常和對手爭辯得面紅耳赤,以至爭執不下要動手的事也經常發生;第二個就是,弄明白了的事理,也一定要把這些道理拿到生活中、社會中去試,去用,去實踐。他更喜歡北京爭辯、爭鬥的氣氛,自由討論的空氣和「任我飛翔」的藍天,以致把心愛的文學也放到了一邊。

  他參加了「哲學研究會」,這個學會名義上是校長蔡元培發起的。鄧中夏同志當時對提出問題、組織辯論非常熱心。他和一些同學為了從根本上瞭解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他是一個非常有毅力的人,他的日記從未間斷過。每天寫日記,也磨練著他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