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蔡元培文集三 | 上頁 下頁 |
中國新教育之趨勢 |
|
——在暨南大學演說詞 今天是總理誕辰,我們都來開會紀念他,那麼,對於他的主義一定是十分信仰,對於他的計劃一定是要力行的。但是總理的計劃很大,如軍事、教育、政治、經濟等皆是,我們不能夠完全擔任,只能分工做去,以謀完成他的計劃。我們分任教育,所以只能講教育。前天貴校教務長說,同學們要我來講中國新教育的趨勢,現在請先說大學區的組織,然後再說新教育的意義。 大學區是地方教育行政上的一種制度。在七八年前,我曾發表過意見說:最好是以大學來管理全省的學務,但是,未曾實現。迨國民革命軍達到浙江之後,蔣君夢麟就要把浙江先行試驗一下,因為現在是二十世紀,無一樁事體不與從前相差很遠的。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不能牢守舊制,不謀改革。而且一省的教育範圍很大,大學、中學、小學都包括其中,斷非一個教育廳所能辦得好的。我們拿工業上製造品來說,是以美為要件的,譬如一隻花瓶,一定要經過科學方法的發明,富有美術的意味,買花瓶的人,必定選一個合意的,就是以它為美麗。何以要有所選擇呢?就是因為好的被選擇,不好的被淘汰,美術才有發展進步的機會呵!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是不可以不注意科學與藝術的。辦學校的教職員,有的是師範生,有的不是師範生,他們好不好,教育廳是應當去考察的,假如仍由從前官僚化的教育廳來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那是永無改進的希望的。因為教育廳廳長及科長、科員等,他們的學識,固然未必全在學校教職員之上,而且他們離開學校很久,不甚明白社會的潮流,所以他們盡敷衍表面,而無實際的心得。現在大學區的辦法,是由大學校長兼管本區的中小學及其他特殊教育,教育行政都歸大學教授組織,並且有研究院擔任種種計劃。這種制度,法國久已實行了,法國分全國為十七個大學區。我本想分全國為十個大學區,恐怕難於成功,所以規劃在江蘇、浙江兩省試辦,不過粗具規模罷了。現在的教育行政部,是一部分教授和專門研究過教育的學者來組織的,我想比從前的教育廳總許要好些,辦得長久,定會發達的。至於中央的大學院,除掉一小部分屬行政事情以外,其餘皆是研究的機關,如美術院、音樂院、中央研究院等皆是。 現在我再來講新教育之意義,可分三點: (一)養成科學的頭腦從前有許多不是科學的,如心理學從前是附屬於哲學,現在應用物理的方法,生理的方法來研究它,便成為科學了。又如經濟、政治也是應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的。還有許多用統計的方法的,均不離科學,而且與科學相連貫。現在有許多人最易受刺激,聽人怎樣說,便怎樣信,這實在是因為他們沒有科學頭腦,不能求其因果。凡事要考求其所以然,要窮究其因果關係,那麼他的頭腦才算經過一番科學的訓練。譬如開車,我要由上海到真如,定要再等一個鐘點,並且要親至站裡頭看看開行的時刻表,不是人家怎麼說,我便怎樣信的。因為科學家所發明的,都是有因果、有系統的,物質同辦事的兩方面,固然是要如此,對於精神的——教育——也是要養成科學的頭腦的。希望科學家全體起來,研究怎樣可以叫人養成科學的頭腦,不妨多辦幾所研究院。 (二)養成勞動的能力勞動是人生一樁最要緊的事體。在總理的三民主義中的民生問題,簡單說起來,就是人人要能生產,人人能生活。猶如古人所說:「一夫不耕,天下受其饑,一婦不織,天下受其寒」的意思。若要人人能生產,那是非打破「勞力」和「勞心」的成見不可,因為有這種的分別,易使一般勞心的永遠勞心,勞力者永遠勞力,漸漸形成兩種階級。這兩種階級的發生,實由於教育的不平等。所以要想救此弊端,非普及教育不可,使勞動者得有智識,勞心者也去勞力,這實在是一件要緊的事。李石曾先生說過:各個人至少要當三年兵,一年作工,使得勞心者可以養成勞動的習慣,真是一件最好的事!現在大學院創辦勞動大學,分為勞工學院、勞農學院,收中學、小學的畢業生,入勞動大學讀書,養成他們作工的習慣;又有工人學校,使勞工得些智識,如這樣的學校,以後還望逐漸的添辦起來。 (三)提倡藝術的興趣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因為藝術的關係,能夠增進我們的精神,便增加了一種興趣,這就叫作藝術的興趣。譬如一個文學家,他終身埋在文學裡面,旁人看他所工作的,似乎很苦惱,然而他終是不停的工作,這便是得到一種藝術的興趣,甚至於全忘他的生死。諸君從南洋回到本國來,言語不通,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很可借藝術來調劑,最好多開些音樂會、展覽會。在國家方面,多開設幾所美術館、音樂院來提倡藝術的興趣。不過現在中國,還沒有完全的音樂院。這是只有希望做教員的能夠學術化,擔任的鐘點不要多,留著餘暇來自修,同學們要認真求學,不可計算幾時畢業,只想多收幾份講義便算了事。 從前國內政治不好,教員都不能安心做事,學生不能一心求學。現在軍閥的勢力已經去掉,到了訓政時期,大家可以抱定宗旨,將精神收斂在學校以內,來做國家建設的人才。在此時期,對於科學、勞動、藝術三方面,均須努力。外面雖來了刺激,不像從前那樣興奮。此是我希望諸位同學的。 (1927年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