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蔡元培文集二 | 上頁 下頁
劉半農先生不死


  劉先生死了!為青年模範的劉先生,是永遠不會死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學者心理上進展的狀況,是最好沒有的了。從各種科學中或一種科學的各方面中,擇自己性所最近的專研起來,這是知的境界。研究開始了,漸感到這種工作的興趣。廢寢忘食,只有這唯一的嗜好,這是好的境界。學成了,在適當的機會應用起來,搜羅新材料,創造新工具,熟能生巧,樂此不疲,雖遇到如何艱難,均不以為意,這是樂的境界。我個人所見到的劉先生,真是具此三種境界的。

  劉先生早年求學的狀況,我知道的不多。我認識他是在民國六年。那時候劉先生已經二十余歲了,在大學預科任教員,在《新青年》雜誌發表詩文,就在國內作「商量舊學,培養新知」的準備,亦未始不可;但他一定要出去留學。到了法國了,以他平日沉浸于文史的習慣,也未嘗不可以選點輕鬆的學科,在講堂上聽聽講,在書本上尋點論文的材料,賺一個博士的證書;然而他經再四考慮以後,終選定了語音學。這是劉先生的知。他選定了這學科以後,對於測驗的纖瑣、計算的繁重,毫不以為苦;我到巴黎見他時,一問到,他就「頭頭是道」「津津有味」的講起來。這是劉先生的好。他回國了,在北京大學的國學門研究所,佈置語音學實驗室,這是他的主要工作。當然能者多勞,他除北大研究所以外還擔任中央研究院史語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和各大學院長、教務長等職務,並在各雜誌或日報上也有相當的發表。但是他的興趣,還是集中於語音學。他時時有新的發明,如改良測驗的儀器,由笨重變為輕便;改良計算的方法,由繁難變為簡易,都是他最得意的事。他對於考察方音,決不畏旅行的艱苦。此次由北平經綏遠而達百靈廟,染病以後尚極有興會,不得已而回平,以至疾篤,亦從無怨天尤人的感想。這是劉先生的樂。以我個人的觀察,劉先生可謂實踐孔子所說「知之」、「好之」、「樂之」的三境界,可以為青年求學者的模範了。

  劉先生不幸而死,但是無數青年如能以劉先生為模範,而對於所學能由「知之」以至於「好之」而至於「樂之」,則劉先生就永遠不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