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中國倫理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三期結論 |
|
自宋及明,名儒輩出,以學說理之,朱、陸兩派之舞臺而已。濂溪、橫渠,開二程之先,由明道曆上蔡而遞演之,於是有象山學派;由伊川曆龜山而遞演之,於是有晦庵學派。象山之學,得陽明而益光大;晦庵之學,則薪傳雖不絕,而未有能擴張其範圍者也。朱學近於經驗論,而其所謂經驗者,不在事實,而在古書,故其末流,不免依傍聖賢而流于獨斷。陸學近乎師心,而以其不膠成見,又常持物我同體知行合一之義,乃轉有以通情而達理,故常足以救朱學末流之弊也。惟陸學以思想自由之故,不免軼出本教之範圍。如陽明之後,有王龍溪一派,遂昌言禪悅,遞傳而至李卓吾,則遂公言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而卒遘焚書殺身之禍。自是陸、王之學,益為反對派所詬病,以其與吾族尊古之習慣不相投也。朱學遜言謹行,確守宗教之範圍,而於其範圍中,尤注重於為下不悖之義,故常有以自全。然自本朝有講學之禁,而學者社會,亦頗倦於搬運文字之性理學,於是遁而為考據。其實仍朱學尊經篤古之流派,惟益縮其範圍,而專研詁訓名物。又推崇漢儒,以傲宋明諸儒之空疏,益無新思想之發展,而與倫理學無關矣。陽明以後,惟戴東原,諮嗟于宋學流弊生心害政,而發揮孟子之說以糾之,不愧為一思想家。其他若黃梨洲,若俞理初,則於實踐倫理一方面,亦有取薶蘊已久之古義而發明之者,故敘其概於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