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中國倫理學史 | 上頁 下頁
第三期 第八章 程門大弟子


  程門弟子

  曆事二程者為多,而各得其性之所近。其間特性最著,而特有影響于後學者,為謝上蔡、楊龜山二人。上蔡毗於尊德性,紹明道而啟象山。龜山毗於道問學,述伊川而遞傳以至考亭者也。

  上蔡小傳

  謝上蔡,名良佐,字顯道,壽州上蔡人。初務記問,誇該博。及事明道,明道曰:「賢所記何多,抑可謂玩物喪志耶?」上蔡赧然。明道曰:「是即惻隱之心也。」因勸以無徒學言語,而靜坐修煉。上蔡以元豐元年登進士第,其後曆官州郡。徽宗時,坐口語,廢為庶民。著《論語說》,其語錄三篇,則朱晦庵所輯也。

  其學說

  上蔡以仁為心之本體,曰:「心者何,仁而已。」又曰:「人心著,與天地一般,只為私意自小。任理因物而己無與焉者,天而已。」於是言致力之德,曰窮理,曰持敬。其言窮理也,曰:「物物皆有理,窮理則知天之所為,知天之所為,則與天為一,窮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詞理必物物而窮之與?曰:「必窮其大者,理一而已,一處理窮,則觸處皆是。恕其窮理之本與?」其言致敬也,曰:「近道莫若靜,齋戒以神明其德,天下之至靜也。」又曰:「敬者是常惺惺而法心齋。」

  龜山小傳

  楊龜山,名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熙甯元年,舉進士,後曆官州郡及侍講。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龜山初事明道,明道歿,事伊川,二程皆甚重之。嘗讀橫渠《西銘》,而疑其近於兼愛,及聞伊川理一分殊之辨而豁然。其學說見於《龜山集》及其語錄。

  其學說

  龜山言人生之准的在聖人,而其致力也,在致知格物。曰:「學者以致知格物為先,知未至,雖欲擇言而固執之,未必當於道也。鼎鑊陷阱之不可蹈,人皆知之,而世人亦無敢蹈之者,知之審也。致身下流,天下之惡皆歸之,與鼎鑊陷阱何異?而或蹈之而不避者,未真知之也。若真知為不善,如蹈鼎鑊陷阱,則誰為不善耶?」是其說近於經驗論。然彼所謂經驗者,乃在研求六經。故曰:「六經者,聖人之微言,道之所存也。道之深奧,雖不可以言傳,而欲求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舍六經於何求之?學者當精思之,力行之,默會於意言之表,則庶幾矣。」

  結論

  上蔡之言窮理,龜山之言格致,其意略同。而上蔡以恕為窮理之本,龜山以研究六經為格致之主,是顯有主觀、客觀之別,是即二程之異點,而亦朱、陸學派之所由差別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