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賡 > 陳賡日記 | 上頁 下頁 |
1943年3月 |
|
1943年,陳賡在太行戰鬥勝利後的留影 3月12日 沁源鬥爭 佩琮(1): 城關700戶,分配永寧溝280,13小溝編為13隊。 一區(現山下及支角)120 三區230多 二區30多(崔莊) 外線(安澤、屯留)100多 永寧:農141,商62,農兼商28戶,木匠14戶,繩麻家8戶,其他7戶,孤寡6戶,士紳智份(2)7戶,青智14,已找好地者37戶,在銀行貸款的商人20多,轉移到一區者,未找好地,轉移到三區者100多戶,已做小生意,其餘100戶無辦法。 被敵捕入城者,已達40餘人,敵正訓練中。 二區(二沁大道(3))河西、北園、四維、韓豐〔洪〕(4)溝、李家溝,〔莊〕難民均已分散,主要在沁源縣。北園工作不好,分散,政府無法掌握。石渠、上流〔留〕、作坪、交口、賈〔姜〕莊,未分散,有組織地轉移到沁縣,縣指揮部尚能起作用。安東〔樂〕化夷〔峪〕大部到綿上,白狐窯到沁縣,信義、馬圈〔泉〕、五風〔鳳〕峪、中〔忠〕義此4村均分散在附近,白日在村。此4村可搶種,官軍(5)可種。 目前群眾困難情形 木花園有辦法,損失小,四維、有義、琴泉口〔溝〕較嚴重,連城關120戶,共500戶,不能在本村種地。二沁大道上有900戶,大部分無法種。此900戶,3000人,城關700戶,2000人,不能解決問題。以上屬一區。 二沁大道願意到綿上。領糧食,抱〔刨〕糧食,均系女人。認為當乞丐很光榮。60歲寡婦出嫁,賣小孩,偷,面黃饑瘦。士紳、地主亦然。每日兩頓,普遍吃糠,但誓死不維持。以上永寧溝。 二沁大道,難民建有新村、新洞,自名抗戰村。公糧完成,轉移有組織,情緒高。大道上有4萬畝地,共打6萬石糧食。不願意去靈空山。 安置情形 永寧溝,需要種地者140戶,已解決37戶,自有辦法者40戶,其餘要救濟。猴神嶺、雲蓋山,估計可能安插50戶,因河南人走了70戶。余50戶,準備向三區轉移。 三區231戶,智份當教員,要救濟的約150戶,與永寧溝50戶,共200戶。靈空山能容50戶,餘150戶,準備分租,條件:(一)不改變成分,(二)無永佃權,(三)出租(公社廟產,軍區機關可拿出租地,38團800畝)。 一區,城關轉移去者120戶,共500戶,河南難民2000人均可解決。 二沁大道,主要土地不能挖,900戶有500戶能解決問題,餘400戶,無法轉綿上。搶耕、搶種(有組織),不維持。掩護集體搶種。 城關2000人,二沁大道3000人,共5000人需要解決糧食。五分之一商人、手工業者,五分之四農民。商人貸款多,糧少,農人糧多,貸款少,每戶200元,糧食每口一鬥。 二沁大道人口貸糧一鬥半,貸款不能超過150元。5000人中之1000人一個月要100石,3個月300石,另4000人3個月要1800石。 漫水已維持。 3個月糧食已解決。 民兵要求:(一)子彈,(二)電池、償款。 對敵4個單位不統一,指揮部應設置於沁源與交口之間。 【注】 (1)即牛佩琮,時任太岳行政公署副主任。 (2)智份,知識分子的簡寫。 (3)二沁大道,指聯結沁源與沁縣之間的公路。 (4)1943年的日記中〔 〕內容為編者所注。 (5)官軍,村名,位於沁源縣城以北約15公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