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獨秀 > 陳獨秀文集 | 上頁 下頁
列寧之死


  (一九二四年二月二日)

  列寧死後,世界新聞雜誌都紛紛評論他的為人,我現在所要說的,不是評論他,乃是討論他的存歿和俄羅斯革命之關係。這一點,在各報評論中,或不視為重要,或語焉不詳;其實這種討論,關係思想界甚大,在這篇短文中雖不能說得很詳細,我覺得有略略說一下之必要。

  關於這件事的討論,有兩方面之誤解:(一)是唯心派之誤解;(二)是機械的唯物論之誤解。

  唯心派素來把歷史變動之唯一原動力歸到個人意志之偉大,因此將俄羅斯革命事業,無論功罪是非,都當作列寧個人的事業,因此列寧死了,他們便以為俄羅斯革命將隨之壽終(即蘇俄瓦解之意)。他們不明白俄羅斯革命有歷史的意義,他們不明白俄羅斯革命有農工大群眾及組織堅強的黨之擁護;他們不明白個人的主觀意志無論如何偉大,絕不能創造客觀上絕對不可能的東西;他們不明白蘇俄之政治、軍事、經濟及國際地位,已有不隨列寧之死而動搖的程度。所以這派人的想像,是和事實不符的。

  然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個人的意志固然不能創造客觀上不可能的東西,而在客觀上可能的範圍以內,卻有個人意志回旋的餘地,並且必須有此個人的努力及天才的創見,這客觀上的可能才能夠適當的實現。人們的意志是人們物質的生活關系造成的;人們的歷史是人們貪欲無厭的意志造成的。這是我們所相信之歷史的唯物論和機械的唯物論不同之點。列寧生前在革命中的成績,是我們所知道的;他死後,在新俄建設及世界革命中的損失,也是我們所應該承認的。人造的歷史和機械的影戲不同,我們絕不可陷於機械的唯物之誤解,說列寧之生死存歿和俄羅斯革命事業絕無影響。

  署名:獨秀

  《中國青年》第十六期

   1924年2月2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