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獨秀 > 陳獨秀文集 | 上頁 下頁
自殺論


  ——思想變動與青年自殺(一九二〇年一月一日)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午,北京大學學生林德揚君在三貝子花園投水自殺了。他自殺底原因,大概是厭世。

  林君底同學羅志希君做了一篇文章,叫做《是青年自殺還是社會殺青年?》,說林君不是因病想免除痛苦而死,乃是萬惡社會迫他自殺的;他並說出三個救濟底方法:(一)美術的生活,(二)男女朋友交際的生活,(三)新的人生觀。

  北大教授蔣夢麟先生也做了一篇文章,他不把青年自殺的罪惡都加在社會身上,他說:「社會本來不能自己改良,要我們個人去改良他。」他主張「奮鬥到極點還要奮鬥」,「用大刀闊斧斬一條路,為後人造幸福」,「從地獄裡造天堂」。他以為「自殺是自示其弱」,「自殺是一個大罪惡」。他以為自殺算是殺了社會上一個人,而且是殺了社會上一個有用的好人。

  北京《晨報》上登了一首《讀〈自殺論〉有感》的詩:

  凡物皆有死。死了仍再生。死死生生何勞苦!不若永死了不復生。

  我昔曾絕望。自殺,豈粗魯?當我自殺時,萬象皆空,情志自由,樂難數。

  神魂即與體魄離,茫然如睡,無知無識,更何忤?

  誰謂自殺是懦夫?懦夫豈能自殺,甘為虜?

  利己利他兩不虧。何罪,求死不自主?

  今且追恨援救我的人,把我解了;死乃生之祖。

  茫茫宇宙何時停?我怎能夠永久死了不復生?我怎能夠永久死了不復生?

  有一個外國人,聽見蔣夢麟先生談學潮後青年底三種心理:(一)事事要問做什麼,就是對於事事懷疑;(二)思想自由;(三)改變人生觀。他便說:好危險!將來恐怕有許多青年要自殺。

  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也要做一篇論青年自殺的文章,他這篇文章雖然還沒有做出來,他的意思大概是:能自殺的人固然比偷生苟活的人好,但是再轉一個念頭,能用自殺的精神去改造世界,比消極的自殺更好。

  杜威夫人說:「我不自殺。若是我自殺,必須先用手槍打死兩個該死的人。」

  以上都是對於林君自殺底各種感想。我以為林君自殺,是青年自殺中底一件,青年自殺,是全般自殺中底一件,要評論林君自殺底問題,不得不從全般自殺問題說起。

  自殺是一種重大的社會現象,在社會學上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因為自殺若成了一種普遍的信仰,社會便自然破滅,那裡還有別的現象,別的問題發生呢?這樣重大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感想可以解答的。我現在從各種方面分別討論如下:

  一、自殺底趨勢
  二、自殺底時期
  三、自殺底原因
  四、自殺底批評
  五、自殺底救濟

  一、自殺底趨勢 據社會學者說,自殺底人數,有隨著文明程度(我以為是思想發達和經濟壓迫底程度)加增底趨勢,因此各國自殺底人數多寡不同。從一八八七年到一八九一年,五年間平均計算,歐洲各國底人口一百萬裡,自殺底人數如下表:

  有一位意大利底社會學者也說自殺底事,多發生在智識階級,曾統計意大利和法蘭西百萬人中,自殺的人職業如下:

  二、自殺底時期 歐洲自殺底時期,每年從一月起,漸漸增加;自七月起,漸漸減少。日本人底自殺期,每年七八月間最盛。

  三、自殺底原因 據統計學者底話:自殺事件,文明人比蠻族多,教育程度高的比程度低的人多,青年老年比少年人多,婦女比男子多,未婚的人比已婚的多,都會比鄉村多,窮人比富人多。照統計學上自殺底人數看起來,可以發見自殺底三個原因:

  這三個自殺底原因,詳細地追本求原,社會壓迫自然是這三個原區底總原因;但分別說起來,前兩個是偏於主觀的,後一個是偏於客觀的。偏於主觀的自殺,雖然受了社會壓迫或暗示的影響,而自殺者的意志在主觀上多少總與壓迫的或暗示的意志相結合;偏於客觀的自殺,大部分是因為社會的壓迫。

  再就自殺事件底各種直接的原因,除精神病之外,可以類別如下:

  第一類底男子殉忠,女子殉節,都是中國、日本重要的道德,最大的榮譽,印度還有寡婦自焚的事。像這類的自殺,完全是被社會上道德習慣壓迫久了,成了一種盲目的信仰;因為社會上不但設立許多陷阱似的制度,像昭忠祠、烈士墓、旌表節烈、節孝牌坊等獎勵品,引誘一班男女自殺;而且拿天經地義的忠孝大義,做他們甘心自殺底暗示;這種壓迫和暗示受久了,便變成一種良知,覺得殉忠殉節,真是最高的道德,不如此便問心不過。殉教、殉主義、厭世、求解脫,這幾種自殺,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客觀上社會直接的壓迫,一方面也因為主觀上受了一種新信仰新思潮的暗示,暗示也算一種間接的壓迫。Wundt把暗示(Suggestion)叫做「醒的催眠」(Watch-hypnose),因為他也有催眠作用,受了暗示的人,便入了「意識逼窄」(Narrowing of consciousness)的狀態,暗示底力量壓迫著他的思路向一定的方向進行,他自己的意志完全失去效力(略用Christensen底意思,見Politic and crowdmorality p.12)。Christensen分暗示為二大類:一是別人的暗示(Foreign suggestion),一是自己的暗示(Autosuggestion);別人的暗示又分兩種:一種是人身的暗示(Personality suggestion),一種是社會的暗示(Social suggestion)。人當恐怖、猜疑、冥想、迷信底時候,多起自己暗示的作用,中國人怕鬼,就是這種作用。人身的暗示,最有力量的是兩親、業師、宗教家、醫生、演說家、音樂家、演劇家、大思想家、社會改革運動者、大文豪、愛國者,不但同地同時,就是在遠方古代,他們也都有暗示底力量;社會的暗示就是歷史、傳說、習慣、輿論、道德、時代精神、社會風尚、思想潮流,這幾樣暗示底力量強大而且久遠。個人底行為或者不能說全沒有意志自由底時候,但是造成他的意志以前,他的意志自由去選擇信仰行為以後,都完全受環境暗示底支配,決沒有自由底餘地。自殺也是一種行為,所以不能說不是受環境底壓迫和暗示。壓迫和暗示緊緊地逼窄了他的意識,意識失了覺性,意志失了效力,好像鬼迷了一般,壓迫在後面追趕,暗示在前面指引,所以不知不覺地只看見自殺是唯一的道路,不容他看見第二條道路;而且暗示佔領了他的知識界域,成了信仰,也不願意走別的道路;所以平常人看做極悲慘,可恐怖的事,自殺的人看做平常,絕不回顧。這一類自殺的人所以多是文明有教育的青年,因為知識信仰發達的結果,比蠻族、無教育的人、少年容易接受這種暗示。

  第二類底(6)、(7)、(8)、(9)四種自殺,都是因為情緒上受了道德習慣和輿論的壓迫;(10)、(11)、(12)、(13)、(14)五種自殺,都是因為情緒上受了社會制度的壓迫。人是社交的動物,一旦受了壓迫,社會上無立足之地,斷絕社交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像這種人自然毫無生趣;但是他們倘不受厭世思想、解脫主義的暗示,恐怕還沒有自殺底決心。因為自殺多兼兩種原因:一是社會的壓迫,一是思想的暗示;蠻族、無教育的人、少年,比較自殺的少,都是思想不發達,缺少第二種原因;倘若二種原因俱全,無論怎樣勇於奮鬥的人,一方面為社會底道德制度所驅逐,一方面為厭世思想所引誘,還有不自殺的道理嗎?婦女的情緒易於感動,未婚的人情緒容易失調,所以自殺底人數比男子比已婚的人多。

  第三類的自殺,純粹是因為經濟的壓迫,受思想暗示底影響很小。都會裡的人生活更艱難,所以自殺的比鄉村多。物質文明越發達,富人兼併的力量越大,窮人所受經濟壓迫的痛苦越深,所以文明人自殺的比蠻族多。這是社會組織經濟制度不良底結果,不能說是文明本身底弊害。至於學說思想隨著別的文明發達,而且傳播加快,厭世主義的暗示,也隨著效力加大,所以各國自殺底人數,有隨著文明程度加增底趨勢,這只可以說是厭世主義的弊害,不能歸罪文明本身。這種受了思想暗示的自殺,應該歸到第一類,和第三類的自殺關係很淺。因為受經濟壓迫而自殺的人,大半教育知識底程度很低,未必有學說、思想上的信仰;所以有許多困苦不堪老年殘廢的乞丐,還要貪生怕死,有為的青年卻往往自殺,就是這個緣故了。少年人自殺的少,也因為他感覺痛苦和暗示的力量薄弱。有幾種蠻族不但他們自己不自殺,並不相信人類真有自殺底事,正因為他們一方面思想不發達,一方面經濟的壓迫也不甚利害。

  以上三類十六種自殺底原因,綜合起來,不外兩大總原因:

  (一)社會的壓迫(精神的,物質的兩方面);
  (二)思想的暗示(個人的,社會的兩方面)。

  四、自殺底批評 古來對於自殺底批評,有反對非反對兩派:

  (甲)反對派

  (一)佛教反對一切殺,自殺也包含在內,而且他們相信輪回,殺這世的肉身,無濟於事。

  (二)基督教極端反對自殺,以為犯了自殺罪的人不能夠到天堂。羅馬聖奧古斯丁(St.Augustine)主張就是受汙的女子也不應該自殺。

  (三)意大利神學者阿夬納斯(Thomas Aquinas)說自殺有三樣罪:一是違背了好生惡死的自然性;二是減少了社會底分子;三是侵犯了上帝底生殺權。

  (四)費希特(Fichte)說為人生存時有義務,自殺是想免除義務,所以不道德。

  (五)叔本華(Schopenhauer)說自殺不是應該非難的行為,乃是糊塗的行為,因為自殺只能夠滅絕肉體,不能夠滅絕本體(即意志)。他又以為自殺底真正目的,在求得精神底平安,否定意志是達此目的底唯一方法。否定意志是什麼?就是無我主義。

  (乙)非反對派

  (一)希臘禁欲派(The Stoics)說自殺可以解脫一切痛苦。

  (二)英國哲學家休謨說:「人類處置自己的生命,若算是侵犯上帝底權利,那麼人要延長上帝用自然法限定的生命,豈非也不應該嗎?」又說:「我若是沒有力量為社會造福,或是為社會底累贅,或是因為我的生命妨礙別人為社會盡力,那麼我若是自殺了,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三)法國孟德斯鳩(Montesquieu)反對國家設立沒收自殺者的財產,和處罰自殺未成的等法律。

  (四)福錄特爾(Voltaire)說:「若說自殺有害於社會,那麼屠殺生命的戰爭,何以各國底法律都認可?」

  我們對於這些評論,可以看出兩種趨勢:一是古代宗教家大半反對自殺,一是後來自由思想的哲學家大半不反對自殺。希臘古代的風氣,本和自由思想的近代相仿佛,所以有Stoic一派的主張,完全與基督教相反。自由思想的希臘人,事事與基督教相反,不止自殺一端。

  五、自殺底救濟 討論自殺底救濟,第一個先決問題,就是究竟有沒有救濟底必要?

  我們為什麼要救濟自殺?因為自殺若成了一種普遍的信仰,社會便自然破滅。各國政府所深惡痛絕的是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說他們是破滅社會的危險思想;到是真有兩個可以破滅社會的危險思想,他們卻不曾看見。這兩個思想是什麼呢?一個是獨身主義(我以為不婚主義和獨身主義是兩樣),一個就是自殺。

  更進一步討論,我們為什麼要維持這社會不讓他破滅呢?這種疑問是很難解答的疑問,是哲學上的疑問;厭世自殺的人,正是這種疑問達到他心境最深的處所,感得人生沒有什麼價值,所以才發生一種徹底的覺悟,最後的決心;這種自殺是最高等的自殺,是哲學的自殺,是各種自殺底源泉、模範,各種自殺多少都受了他暗示底影響。這種對於人生根本上懷疑的自殺,決非單是改良社會制度減輕壓迫所可救濟;他心境深處底疑問倘沒有圓滿的解答,對他說什麼生活好,什麼生活不好,什麼社會制度好,什麼社會制度不好;對他說自殺道德不道德,犯罪不犯罪,於社會有害無害;對他說什麼死得值不值,什麼徒死不能收改良社會的效果,什麼為人類造幸福應該奮鬥到底,什麼自殺是女性,是示弱,是懦夫。像這一類的話,都是隔靴搔癢,在他的眼裡都沒有一看的價值。只有能解答他心坎裡面深處所藏人生哲學的疑問,才能夠改變他的人生觀,才能夠做他不去自殺的暗示。

  我以為這種疑問,是兩種心理造成的:一是苟且心,一是偏見。苟且心出於宗教上「空觀」底暗示,以為人生百年,終久是死,死後底社會更和我沒有關係,為什麼要維持他不讓他破滅呢?偏見出於哲學上「性惡」底暗示,以為人類生來性惡,救濟、希望,終久是絕對的不可能,像這種黑暗萬惡的社會,為什麼要維持他不讓他破滅呢?

  這兩種心理都可以造成厭世自殺,懦弱的人就是不自殺,也要變成順世墮落一派;順世墮落原來就是厭世自殺的變相,都是極危險的人生觀。這兩種人生觀,對於人生底價值都是根本地懷疑:一切皆空,人生底意義是什麼,價值在那裡?黑暗萬惡,人生底價值又在那裡?人生既然無意義,無價值,活著徒受痛苦,不自殺便是無意識的苟活。

  人生果然完全是空?人性果然完全是黑暗?人生果然無意義,無價值?

  相信「空觀」的人,未必都相信靈魂轉生(果然靈魂轉生,不但現世界空而不空,並且死後底社會還和我關係不斷),就是我也不相信靈魂轉生;但是「種性不滅」、「物質不滅」,我們是相信的;一切現象是轉變不是斷滅,一切空間時間都無實在性,都是這永續無間的轉變現象上便於說明的一種假定,我們也可以相信的。我們個體的生命,乃是無空間時間區別的全體生命大流中底一滴;自性和非自性,我相和非我相,在這永續轉變不斷的大流中,本來是合成一片,永遠同時存在,只有轉變,未嘗生死,永不斷滅。如其說人生是空是幻,不如說分別人我是空是幻,如其說一切皆空,不如說一切皆有;如其說「無我」,不如說「自我擴大」。物質的自我擴大是子孫、民族、人類;精神的自我擴大是歷史。各種歷史都是全體生命大流底記錄,我與非我一切有生命底現象、痕跡,都包含在這些記錄裡面。我們個體生命和全體生命底現象、痕跡,無論是善或惡,是光明或黑暗,總算是「有」不是「空」。

  複次討論人性問題,「性惡說」本是一種偏見,人性本有善惡兩方面如下表:

  在生物進化上看起來,人類也是一種動物,他本性上惡的方面,也和別的動物一樣;不過惡的方面越減少,善的方面越發達,他的品格越進化到高等地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雖是最高等動物,「下等動物的祖先」所遺傳的惡性固然存在,他們所遺傳的善性也未嘗不存在;況且現在正在進化途中,惡性有減少底可能,善性有發展底傾向,何以見得絕對沒有救濟底希望呢?受厭世主義暗示的人,只看見人性上惡的方面,沒有留心那善的方面,豈不是偏見嗎?

  「空觀」是世俗囿于現世主義底一種反動,「性惡底悲觀」是過於把人類看得高明底一種反動。反動不合真理底本來面目。我們現在要瞭解人生不完全是空;而且要瞭解這不空的人生不完全是惡,我們要瞭解人生有相當的意義與價值。瞭解得人生底意義與價值是什麼,他心境最深處所懷的疑問,便自然有了解答,自然會拋棄那危險的人生觀。

  危險的人生觀,厭世的自殺,乃是各種自殺底母親,這種自殺底救濟,也就是各種自殺底根本救濟。因為自殺底原因雖各不相同,多少都受點厭世思想的暗示,這種暗示可以算是各種自殺底共性。解除了暗示,拋棄了危險的人生觀,對於人生根本的懷疑有了解釋,方才可以和他說什麼改良生活狀況,反抗社會壓迫,由個人改造社會,奮鬥到底一類的話。這種自殺有了救濟,其餘自殺底救濟才有路可尋。

  厭世觀以外,其餘的自殺:像上文所列的(2)、(3)、(4)、(7)、(8)、(9)六種,都是為了社會道德習慣上積極的壓迫;(5)、(6)兩種,都是為了宗風名教學說道德上消極的壓迫;(10)是因為社會制度上積極的壓迫;(11)、(12)都是因為社會制度上消極的壓迫;(13)、(14)都是因為社會制度上積極的或消極的壓迫。

  社會成了固定性底時候,他的道德的組織和制度的組織,往往發揮一種極有勢力的集合力,壓迫、驅逐那和他組織不同的分子;那被他積極的(就是獎勵)或消極的(就是禁止)壓迫而沒有集合力和他反抗的分子,往往出於自殺。這種被壓迫、驅逐而自殺的分子倘然多了,決不是全社會中底好現象。救濟底方法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壓迫的社會要覺察自己的組織底缺點,要有度量容納和自己組織不同的新生分子,要曉得這種分子將來也會有集合力,也會有一種新組織,取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一方面是被壓迫的分子倘然發見了社會底罪惡,不要消極的自殺,要有單人匹馬奮勇直前的精神,要積極的造成新集合力和壓迫的社會反抗。反抗是好現象不是壞現象,反抗與結合,是相反相成的作用,是社會進化所必經的現象;社會上倘永遠沒有反抗的現象,便永遠沒有進步。

  經濟壓迫的自殺,自然也是社會制度不良的結果。世界上對於這種自殺底積極的救濟,正鬧得天翻地覆,現在不用多說了。我相信社會經濟制度果然能夠改變,生產機關、工具和生產物,都歸到生產者自己手裡,不被一班好吃懶做的人搶去,那時便真能達到孔子「均無貧」的理想。因為貧富是比較的現象,缺乏乃是對於不缺乏相形見絀的情況,分配果然平均,哪裡會有貧的現象?生產物果然按勞力分配平均,無論生活如何困難,哪裡會有心懷不平憤而自殺的人呢?

  據以上討論,自殺底救濟,仍用因果法則,照著自殺底總原因分為兩事:

  (一)解除思想的暗示(改造人生觀);

  (二)解除社會的壓迫(改造道德的制度的組織)。

  現代青年的自殺,大多數是(1)、(6)兩種原因;林君自殺自然是厭世不是失戀。這班現代的青年,心中充滿了理想,這些理想無一樣不和現社會底道德、信條、制度、習慣衝突,無一樣不受社會的壓迫;他們的知識又足以介紹他們和思想潮流中底危險的人生觀結識,若是客觀上受社會的壓迫,他們還可以仗著信仰鼓起勇氣和社會奮鬥,不幸生在思潮劇變的時代,以前的一切信仰都失了威權,主觀上自然會受悲觀懷疑思想的暗示,心境深處起了人生價值上的根本疑問,轉眼一看,四方八面都本來空虛、黑暗,本來沒有奮鬥、救濟的價值,所以才自殺。象這種自殺,固然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自殺;但是我們要注意的,這不算是社會殺了他,算是思想殺了他呵!忠節大義的思想固然能夠殺人,空觀、悲觀、懷疑的思想也能夠殺人呵!主張新思潮運動的人要注意呵!要把新思潮洗刷社會底黑暗,別把新思潮殺光明的個人加增黑暗呵!

  近代思潮中有這種黑暗的殺人的部分嗎?有的,有的,但是最近代最新的思潮不是這樣。思潮底趨勢如下表:

  古代的思潮過去了,現在不去論他。所謂近代思潮是古代思潮底反動,是歐洲文藝復興底時候發生的,十九世紀後半期算是他的全盛時代,現在也還勢力很大,在我們中國底思想界自然還算是新思潮。這種新思潮,從他掃蕩古代思潮底虛偽、空洞、迷妄的功用上看起來,自然不可輕視了他;但是要曉得他的缺點,會造成青年對於世界人生發動無價值無興趣的感想。這種感想自然會造成空虛、黑暗、懷疑、悲觀、厭世,極危險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也能夠殺人呵!他的反動,他的救濟,就是最近代的思潮,也就是最新的思潮;古代思潮教我們許多不可靠的希望,近代思潮教我們絕望,最近代思潮教我們幾件可靠的希望;最近代思潮雖然是近代思潮底反動,表面上頗有復古的傾向,但他的精神、內容都和古代思潮截然不同,我們不要誤會了(參看《新青年》六卷六號中《文藝的進化》)。

  最近代最新的思潮底代表,就是英國羅素(Bertrand Russell)底新唯實主義的哲學,和法國羅蘭(Romain Rolland)底新理想主義的文學,和羅丹(Rodin)底新藝術。這也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參看《新青年》七卷一號中《精神獨立宣言》)。

  這思想變動的時代,自然是很可樂觀的時代,也是很危險的時代,很可恐怖的時代,杜威博士和蔣夢麟先生所慮的,想必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主張新思潮運動的人,卻不可因此氣餒,這是思想變動底必經的階級〔段〕;況且最近代的最新的思潮,並不危險,並無恐怖性,豈可因噎廢食?

  署名:陳獨秀

  《新青年》第七卷第二號

  1920年1月1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