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阿城 > 閒話閑說 | 上頁 下頁
十三


  西漢開始薦舉,薦舉是由官員據世俗輿論,也就是「清議」來推薦新的官員,這當中還有許多重要因素,但世俗輿論中的道德評判標準,無疑是薦舉的標準之一。漢代實現「名教」,「清議」說明「名教」擴散到俗世間,開始禮下庶人。漢承秦制,大一統的意識形態是否促進了禮下庶人呢?

  魏晉南北朝的臧否人物和那時的名士行為,正是對漢代延續下來的名教的反動。

  從記載上看,隋唐好一些。

  禮下庶人,大概是宋開始嚴重起來的吧,朱熹講到有個老太太說我雖不識字,卻可以堂堂正正做人。這豪氣正說明「堂堂正正」管住老太太了,其實庶人不必有禮的「堂堂正正」,俗世間本來是有自己的風光的。

  明代是禮下庶人最厲害的時候,因此貞節牌坊大量出現,苦貞、苦節,荼害世俗。晚明讀書人的頹風,或李贄式的特立獨行,亦是對禮下庶人的反動。

  清在禮下庶人這一點上是照抄明。王利器先生輯錄過一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分為「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會輿論」三部分,僅這樣的分法,就見得出禮下庶人的理路。略讀之下,已經頭皮發緊了。

  民國初年的反「吃人的禮教」,是宋以後禮下庶人的反彈,只不過當時的讀書人一竿子打到孔子。孔子是「從周」的,周是「禮不下庶人」的。我說過了,被誤會的總是孔子。

  34

  「刑不上大夫」是維護權力階層的道德尊嚴,這一層的道德由不下庶人的禮來規定執行。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非常謹慎,看來他對禮並非全盤掌握,可見禮的專業化程度,就像現在一個畫家進到錄音棚,雖然也是搞藝術的,仍要「每事問」。孔子大概懂刑,所以後來做過魯國的司寇,但看他的運用刑,卻是防患於未然,有兵家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先秦以前世俗間本來是只靠刑來治理,所謂犯了什麼刑條,依例該怎麼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反對當時晉的趙簡子將刑條鑄在鼎上公之於眾,看來刑的制定和彝器,規定是不讓「民」看到而知之。

  大而言之,我體會「禮不下庶人」的意思是道德有區隔。刑條之外,庶人不受權力階層的禮的限制,於是有不小的自為空間。禮下庶人的結果,就是道德區隔消失,權力的道德規範延入俗世,再加上刑一直下庶人,日子難過了。

  解決的方法似乎應該是刑既上大夫也下庶人,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禮呢,則依權力層次遞減,也就是越到下層越寬鬆,生機越多。

  你們看我在這裡也開起藥方來,真是慚愧。

  35

  中國的讀書人總免不了要開藥方,各不相同。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北京正處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最有戲劇性場面的那段時期,毛澤東接見紅衛兵,抄家,揪鬥走資派,著名的街道改換名稱。一天中午,我經過西單十字路口,在長安大戲院的旁邊有一群人圍著,中國永遠是有人圍著,我也是喜歡圍上去搞個明白的俗人,於是圍了上去。

  原來是張大字報,寫的是革命倡議,倡議革命男女群眾夏天在游泳池游泳的時候,要穿長衣長褲,是不是要穿襪子記不清了,我記得是不需要戴帽子。

  圍著的人都不說話,好像在看一張訃告。我自己大致想像了一下,這不是要大家當落湯雞嗎?

  游泳穿長衣的革命倡議,還沒有出幾百年來禮下庶人的惡劣意識,倒是圍著的人的不說話,有意思。

  像我當時那樣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你不提穿長衣游泳,我倒還沒有想到原來是露著的,這樣一提,真是有魯迅說的「短袖子」的激發力。我猜當時圍著的成年人的不說話,大概都在發揮想像力,顧不上說什麼了。我想現在還有許多北京人記得西單的那張大字報吧?

  丹麥的安徒生寫過一篇《皇帝的新衣》,我們不妨來篇《禮下庶人的濕衣》。

  我在美國,看選舉中競選者若有桃色新聞,立刻敗掉,一般公民則無所謂,也就是「禮不下庶人」的意思。因此美國有元氣的另一個特點是學英雄而少學聖賢。我體會西方所謂的知識分子,有英雄的意思,但要求英雄還要有理性,實在太難了,所以雖然教育普及讀書人多,可稱知識分子的還是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