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倪匡 > 三看金庸小說 | 上頁 下頁 |
附錄:韋小寶這小傢伙(2) |
|
4 道德是文明的產物。野蠻人之間沒有道德。 韋小寶自小在妓院中生長,妓院是最不注重道德的地方;後來進了皇宮,皇宮又是一個最不講道德的地方。在教養上,他是一個文明社會中的野蠻人。為了求生存和取得勝利,對於他沒有甚麼是不可做的,偷搶拐騙,吹牛拍馬,甚麼都幹。做這些壞事的時候,他從來不覺得良心有甚麼不安,他根本不以為這些是壞事,做來心安理得之至。吃人部落中的蠻人,決不會以為吃人肉有甚麼不應該。 韋小寶不識字,孔子與孟子所教導的道德,他從來沒聽見過。 然而孔孟的思想影響了整個中國社會,或者,孔子與孟子是歸納與提煉了中國人思想中美好的部分,有系統的說了出來。韋小寶生活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即使是市井和皇宮中的野蠻人,他也要交朋友,自然而然會接受中國社會中所公認的道德。尤其是,他加入天地會後,接受了中國江湖人物的道德觀念。不過這些道德規範與士大夫、讀書人所信奉的那一套不同。 士大夫懂的道德很多,做的很少。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極少,但只要信奉,通常不敢違反。江湖上唯一重視的道德是義氣,「義氣」兩字,從春秋戰國以來,任何在社會上做事的人沒有一個敢忽視。 中國社會中另一項普遍受重視的是情,人情的情。 5 注重「人情」和「義氣」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特點,尤其是在民間與下層社會中。 統治者講究「原則」。「忠」是服從和愛戴統治者的原則;「孝」是確定家長權威的原則;「禮」是維繫社會秩序的原則;「法」是執行統治者所定規律的原則。對於統治階層,忠孝禮法的原則神聖不可侵犯。皇帝是國家的化身,「忠君」與「愛國」之間可以劃上等號。 「孝」是敬愛父母的天性,但統治者過分重視提倡,使之成為固定社會秩序的權威象徵,在自然之愛上,附加了許多僵硬的規條。「孝道」與「禮法」結合,變成敬畏多於愛慕。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作品中,描寫母愛的甚多而寫父愛的極少。稱自己父親為「家嚴」,稱母親為「家慈」,甚至正式稱呼中,也確定父嚴母慈是應有的品格。似乎直到朱自清寫出「背影」,我們才有一篇描述父愛的動人作品。「忠孝」兩字並稱之後,「孝」的德行被統治者過分強調,被剝奪了其中若干可親的成分。漢朝以「孝」與「廉」兩種德行來選拔人才,直到清末,舉人仍被稱為「孝廉」。 在民間的觀念中,「無法無天」可以容忍,甚至於,「無法無天」蔑視權威與規律,往往有一些英雄好漢的含義。但「無情無義」絕對沒有,被摒絕於社會之外。 甚至於,「無賴無恥」的人也有朋友,只要他講義氣。 「法」是政治規律,「天」是自然規律,「無法無天」是不遵守政治規律與自然規律;「無賴無恥」是不遵守社會規律。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情義」是最重要的社會規律,「無情無義」的人是最大的壞人。 傳統的中國人不太重視原則,而十分重視情義。 6 重視情義當然是好事。 中華民族所以歷數千年而不斷壯大,在生存競爭中始終保持活力,給外族壓倒之後一次又一次的站起來,或許與我們重視情義有重大關係。 古今中外的哲人中,孔子是最反對教條、最重視實際的。所謂「聖之時者也」,就是善於適應環境、不拘泥教條的聖人。孔子是充分體現中國人性格的偉大人物。 孔子哲學的根本思想是「仁」,那是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好好對待別人,由此而求得一切大小團體(家庭、鄉里、邦國)中的和諧與團結,「人情」是「仁」的一部分。孟子哲學的根本思想是「義」。那是一切行為以「合理」為目標,合理是對得住自己,也對得住別人。對得住自己很容易,要旨在於不能對不起人,尤其不能對不起朋友。 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父母和朋友是人生道路上的兩大支柱。所以「朋友」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係並列,是「五倫」之一,是五大人際關係中的一種。西方社會、波斯、印度社會並沒有將朋友的關係提到這樣高的地位,他們更重視的是宗教,是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一個人群和諧團結,互相愛護,在環境發生變化時盡量採取合理的方式來與之適應,這樣的一個人群,在與別的人群鬥爭之時,自然無往而不利,歷久而常勝。 古代無數勇武強悍、組織緊密、紀律森嚴、刻苦奮發的民族所以一個個在歷史上消失,從此影蹤不見,主要是他們的社會缺乏彈性,在社會教條或宗教教條下僵化了。沒有彈性的社會,變成了殭屍式的社會。再兇猛剽悍的殭屍,畢竟是殭屍,終究會倒下去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