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三劍樓隨筆 | 上頁 下頁
從香港小說談到阮朗的《格羅珊》


  近年來香港的報刊都很注重小說,各種各式的小說紛然雜陳,頗有點「百花齊放」的光景,但真正有特色的小說卻還很少。和許多作者談起來,他們都有題材枯竭之感。用「香港話」來說,就是「扭不出新橋」了。我想,這和作者本身沒有深入生活有關;另一方面,對於香港的地方特色,怎樣去理解和表現的問題,似乎也還沒有好好解決,因此儘管有許多「香港風味」很濃的小說,卻缺乏深度,直到今天,還沒有一部比得上《蝦球傳》的作品。《蝦球傳》是一九四八年香港一家報紙①的連載小說,作者是黃谷柳先生,距今已有八年了。八年來,香港的小說的水平,還停留在《蝦球傳》之下,我想這是值得作者們注意的事。

  其實,即以香港可能發掘的題材來論,也還有創作上的「處女地」,例如表現華僑的思想生活的小說,這幾年來,我就只見過一部半。香港和南洋關係密切,香港近三百萬的人口中,也有許多是海外歸僑,而且聽出版界朋友說,香港小說的主要銷場也是南洋,那麼,為什麼不可以多為華僑創作一些東西呢?

  我所說的「一部半」,「一部」是秦牧著的《黃金海岸》,寫的是美國華僑的故事,從華僑在香港被「賣豬仔」起,寫到他們在美國所屬的島嶼,怎樣辛勤勞動而卻不名一文,最後直到白髮蒼蒼,才有幾個「幸運兒」被華僑會所資助回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司徒美堂在談華僑生活時就曾講過這個故事。秦牧的小說最初在香港一家報紙②連載,後來在香港和大陸都出了單行本。

  另外所說的「半部」則是指阮朗最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格羅珊》。為什麼說是「半部」華僑小說呢?因為它的故事地點是在香港,但所寫的卻是在香港的南洋華僑,海外風光也非常濃郁。《黃金海岸》寫的是僑工的故事,而《格羅珊》寫的則是華僑子弟的愛情。論思想的深度,《黃金海岸》較高,但對於華僑青年,則《格羅珊》也許更為親切。

  《格羅珊》是馬來話,即「娘惹裝上的胸針」。有一部電影叫作《娘惹與峇峇》,這個「怪名詞」香港讀者恐怕弄不清楚。「娘惹」的「娘」字是按照閩南音讀為Nyo,「惹」字念Nya,連起來卻讀成Nonya,「峇」字讀Ba音,「峇峇」的讀音和「爸爸」完全一樣。「峇峇」是南洋僑生的中國男子,「娘惹」則是僑生的中國婦女的統稱。

  《格羅珊》的主角是一位華僑青年,名叫顧旋,在抗日戰爭時代,跟隨家庭東逃西躲,最後藏匿在一個靠山面海的小村裏。他的父親是一個有正義感的愛國華僑,暗中資助抗日遊擊隊。有一位「張伯伯」是遊擊隊中的主要分子,給他們的家庭影響很大。顧旋在逃難中認識了一位小姑娘——貞娘,貞娘的一家也是「張伯伯」的朋友。兩個小孩子在患難中建立了感情,到戰爭結束之後,兩人已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了。

  後來貞娘的父親與顧旋的父親因為意見上的分歧,舉家遷到印尼去了,顧旋也來到了香港。在香港他另外認識了一個女孩子——小茵,小茵的文化程度比貞娘高,貞娘不懂得中國字,連寫信也是用馬來文參雜英文。另外小茵懂得的東西也要比貞娘多得多,於是顧旋拋開了貞娘,和小茵戀上了,可是貞娘卻癡癡地等著他。這個三角戀愛怎樣解決呢?小說中有不落俗套的結局。在這裏我賣個關子,不說下去了。

  這部小說還深刻地描寫了華僑的愛國心理,我想它是應該得到華僑歡迎的。

  阮朗有好幾部小說都改編成了電影,中聯公司新片,由吳楚帆等人主演的《血染黃金》就是他的作品;另外鳳凰公司也在籌劃拍他的另一部作品《華燈初上》。他的小說寫得很流暢。我想,他若能夠更深入生活的話,在創作上一定會有更高的成就。

  ①連載為:華商報
  ②連載為:本港文匯報

  〔1956.12.16〕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