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名聯觀止 | 上頁 下頁
革命和尚烏目山僧


  另一個和哈同花園有關係的人是烏自山僧。若只就哈同建愛儷園此事而論,烏目山僧的「地位」是比姬佛陀更重要的,因愛儷園就是由他一手設計營造者也。而且不但「愛儷」這個園名是他取的,園中的楹聯亦大部分出於他的手筆。

  烏目山僧的身世亦有多種說法,根據《棲霞山志·宗仰上人傳略》一文所述,烏目山僧俗家姓黃,名諦,法號宗仰,別號烏目山僧,江蘇常熟人,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月十日生,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圓寂。「幼時學于翁同龢,時翁氏已中進士,閱公文章,詞茂義幽,莫測其際。因謂之曰:『子習舉子業,住著自縛,倘入緇門,慧海之舟楫也。』公感悟,遂棲神內典,視功名如糞土。公十六歲,依常熟三峰寺藥龕和尚出家。」光緒末年,赴日留學,和孫中山結識,先後參加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人們因他著了袈裟,仍為革命奔跑,故稱他為「革命和尚」。同盟會有兩個「革命和尚」,另一個知名度更高的是蘇曼殊。

  哈同夫人羅迦陵是佛門信女,她貧賤時已認識烏目山僧,因此在他們夫婦發達後的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禮聘烏目山僧來上海,為她講經,並請皈依為弟子。烏目山僧有多種才能,適逢哈同要建花園,烏目山僧遂為他設計。

  愛儷園(哈同花園是俗稱)中的楹聯多不署名,不過烏目山僧是一九二一年才去世的近代人物,他的聯作還是比較容易考證出來的,現選錄確認是他的聯作三副:

  (一)
  得大安穩,絕於人境;
  離一切相,情均天倫。

  「得大安穩」「離一切相」均佛家語,「情均天倫」則另有本事,哈同無子,但其夫人羅迦陵所認的義子義女,則不計其數。

  (二)
  隨處悟天機,無事誤來香國坐;
  此間宜夏日,有花都作鏡湖看。

  (三)
  小有園亭山水,種樹養魚,得少佳趣;
  雖無管弦絲竹,論文把酒,足敘幽情。

  孫中山先生曾有兩度在哈同花園小住(第一次是在辛亥武昌起義後不久,他從檀香山回國,返抵上海時;第二次是他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從南京到上海時),均系出自烏目山僧的安排。孫中山「下野」後不久,烏目山僧亦告失蹤,從此絕跡于哈同花園,他去了何處呢?他的一班早年革命同志,到處打聽他的消息,終於打聽到他是潛至鎮江金山寺閉關靜修去了。傳說他「進關」之日與寺僧相約,掩關禪門,期以十年。十年期滿,「出關」時賦詩云:

  乾坤事了續參禪,坐破蒲團已十年;
  依舊江天依舊寺,推窗喚醒老龍眠。

  其實,詩雖然是烏目山僧寫的,但他並沒有閉關十年,而是只有三年。因一來用「三」字不合平仄,二來為了形容「蒲團坐破」,遂誇張為「十年」了。「詩人多大話」,作詩是容許誇張的。至於「江天」云云,則因金山寺又名江天寺也。

  愛儷園中的楹聯,作者難以稽考的亦錄兩副:

  (一)
  無以慰延佇;
  聊可瑩心神。

  「瑩」系石之次於玉石者,心地透徹亦曰「瑩」。此處作動詞用,言園中之清幽景物,能令人心地透徹。

  (二)
  萬里一枝筇,傲世忘榮,但得煙霞供歲月;
  五湖三畝宅,依林構宇,好來平地作神仙。

  烏目山僧在金山寺曾賦詩言志云:「宦海罕聞知疚士,山僧飽看大江雲。相逢不道興亡事,且共談玄與論文。」(哈同花園聯之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