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名聯觀止 | 上頁 下頁
章太炎挽孫中山聯


  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挽聯是:

  孫郎使天下三分,當魏德初萌,江表豈能忘襲許;
  南國是吾家舊物,怨靈修浩蕩,武關無故入盟秦。

  這副對用典較僻,而且有「古典」也有「今典」,故需略加解釋。

  首先要說明一下歷史背景。孫中山逝世前中國有三大勢力,一是以段祺瑞為代表的北洋軍閥勢力;一是東北張作霖的奉系勢力;一是南方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勢力(「孫郎使天下三分」說的就是這個歷史背景)。但北洋軍閥又分裂為皖系(段祺瑞)與直系(曹錕、吳佩孚)兩個大派別。一九二四年奉直之戰,直系以馮玉祥陣前倒戈而失敗,段祺瑞就任北洋政府的「臨時執政」,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當時國內政局非常混亂,曹、吳雖敗,仍思捲土重來,孫中山擬與奉、皖結成「三角同盟」,遂接受了段的邀請。當時國民黨內有許多人不贊成孫中山北上,章太炎也是其中之一。

  段祺瑞是繼承袁世凱的,上聯將袁世凱至段祺瑞這一北洋軍閥勢力比作三國時的曹魏,將孫中山領導的南方革命勢力比作孫吳,「江表豈能忘襲許」說的是魏、吳之間的一段「梁子」,亦是「借古喻今」的。「許」指許昌,在河南省中部。東漢末年,曹操劫持漢獻帝遷都許昌,獻帝建安五年(二〇〇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打敗另一個大軍閥袁紹,史稱「官渡之戰」。當時南方的吳是孫策主政,他在官渡之戰未分勝負前,擬偷襲許昌,迎漢帝回朝(洛陽)。陳壽的《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故《三國志·吳書·孫策傳》記載這段史事說「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不過,孫策的計劃未來得及實行,就被部下刺殺了。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國民黨因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一案,發動「二次革命」,起兵討袁。由孫中山任命江西都督李烈鈞為討袁軍總司今,但因勢力懸殊,不到兩個月,「二次革命」就失敗了。章太炎將「古典」(孫策陰欲襲許)與「今典」(「二次革命」)合併來用,意即北洋軍閥不會忘記「襲許」這段「梁子」的,亦即間接表示他對孫中山的北上聯段不能同意。

  下聯則是用楚懷王不聽屈原之諫,受秦昭襄王之騙,意欲與「虎狼之秦」修好,至秦地武關會盟,終於被秦劫持,終身不能回國,死於咸陽的典故。「靈修」句出《離騷》。同樣是「借古喻今」,將孫中山的死於北京,比擬為楚懷王的死於咸陽。

  章太炎是同盟會老會員,在日本與孫中山結識之後,即成為孫的信徒。但對於孫中山那次北上,他則始終不以為然。而事實上,段祺瑞亦是毫無誠意,只舉一事就可說明。孫中山是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但到了北京之後,段祺瑞一面隆重地招待孫中山,一面卻向各國公使宣佈,表示尊重一切對外條約。孫中山因而大發脾氣,對段派來歡迎他的代表說:「我在外面要廢除那些不平等條約,你們在北京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條約,這是什麼道理呢?你們要升官發財,怕那些外國人,要尊重他們,為什麼還來歡迎我呢?」

  章太炎這副挽聯,只是表示不同政見,並非對孫中山「不敬」。事實上他是在孫中山逝世的第二天就到孫宅,並與唐紹儀擔任「追悼會籌備處幹事」。但結果他這副對聯卻不能在大會懸掛。

  一九二九年,國民黨政府在定都南京之後,將孫中山靈櫬迎回,舉行「奉安大典」,章太炎又補了一副挽聯:

  洪以甲子滅,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間成敗異;
  生襲中山稱,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洪」指洪秀全,太平天國滅亡那年是一八六四年(甲子),距孫中山逝世是六十一年(六十取其約數)。「一匡天下古今同」,則是把孫中山比作明太祖,對孫中山是極其推尊的(挽孫中山聯之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