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羽生 > 壁花六照 | 上頁 下頁
棋盤上的兵馬


  胡志明很喜歡下中國象棋,曾有詩道:「錯路雙車也沒用,乘時一卒可成功。」詩雖淺俗,卻是頗含哲理,也合乎棋理的。卒子未過河只能任人宰割,一過了河,威力就大了。一局棋的勝負往往取決於兵卒的運用是否得當。著名象棋殘局中,有個名為「蚯蚓降龍」的殘局,就是卒子可以勝車的。不過,中國象棋的卒,卻千萬不能成為「老兵」,一成老兵,戰鬥力就消失了。在對局中兵卒也往往成為要換取勝利的犧牲品。這一點又頗令人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感慨了。

  兵的走法,也是中西兩種象棋的一大差異,中國象棋的兵,到了對方底線,就變成「老兵」,起不了什麼作用,但國際象棋的兵到了底線,那可是厲害之極了,它可以變成威力最大的後,或任何一種兵種(一般情形除了變後,就是變馬,因為後可走直線、斜線,威力最大,但不能如馬之行「日」字,所以只有在走「日」字才可把對方「將死」的情形下,變馬才有作用)。一到有一方的兵變後,對方多半就要認輸。

  身經百戰的「老兵」,最後竟要「報廢」,實在是令人惋惜的事。因此在這方面我也覺似乎是國際象棋合理一些,合乎論功行賞的原則。

  國際象棋的馬無「蹩腳」,這也是和中國象棋不同的。馬無「蹩腳」,威力當然大些,不過加多一重限制,變化卻更加複雜。藝術上的趣味,往往是從既有一定的限制,而又能夠在這約束之下儘量發揮得出來。比如律詩,中間四句是要講究對仗的,假如取消這個限制,也就失去了律詩的趣味了。不知我的想法對不對,我是比較擁護馬有「蹩腳」的。

  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同源異流。其不同處,大抵是根源於東方和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

  如果深入研究的話,相信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