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三劍樓隨筆 | 上頁 下頁 |
看三台京戲 |
|
自從馬連良、俞振飛、張君秋等先後回內地後,在香港是很難聽到好京戲了。但最近三台戲幾乎集中了香港京戲界所有的活躍分子,每一台戲都有它的特色,也各有令人滿意之處。粉菊花是著名的武旦,但現在年紀大了,已不能再靠大打出手來吸引觀眾。值得欣賞的不是紛菊花自己的「辛安驛」,而是她弟子陳好逑的「楊排風」與蕭芳芳、陳寶珠兩人的「東方夫人」。陳好逑是粵劇伶人,她在臺上說的口白教我們幾個既懂國語又懂粵語的外省人聽得相顧茫然,但打槍使棍,身手倒頗矯捷。蕭陳這對小孩的「東方夫人」尤其難能。過去兩年來,常見到蕭芳芳掄棍舞劍的練武,也常見到她把棍子掉在地下而打痛了腳,這次在臺上,我真有點兒為她擔心,但結果是出手活潑敏捷,只怕許多大人票友還遠不及她。她媽媽近來常說女兒越長越高,不合適扮演電影裏的童角了(童角與少女角色之間,有一段年齡很為尷尬的距離,如當年紅絕一時的瑪嘉烈·奧布蓮,十歲後就無戲可拍,去年才拍一部以少女身份出現的影片,一點也不精采),但從這次演出看來,如芳芳專心學京戲,我想也是極有前途的。但是像「東方夫人」這種風情角色,小孩子還是不學為是。舞臺上的正式演出中由小孩飾演大人,這是我國戲劇的特殊形式,西洋戲劇中是沒有的。因為西洋戲劇十分的注重真實,只有在我國的戲劇中,拿一根馬鞭代表一匹馬,而雙手一合代表關了門的情況下,觀眾才能接受一對八九歲的孩子是在陣上交鋒的統兵大將。陳思思十分欣賞陳寶珠所飾的王伯當,我想當時在她心裏,這個舞臺的孩子已成為一個英俊瀟酒的青年將軍了吧。汪正華劇團演出的重頭戲是汪正華的《文昭關》與李元龍、葉劍秋的《霸王別姬》。 前幾天遇到汪正華兄,他說過幾天就要回上海,決定加入上海京劇院演唱。去年秋天他曾回到上海去,遇到了上海戲劇學校的許多同學,看到他們生活得這樣高興、藝術上有了這麼多進步,真是又羡慕又慚愧。和汪正華相識已好幾年了,他是一個很老實的人,在這裏唱戲的機會少,做其他的事又不大會,許多年始終鬱鬱不歡。上海京劇院有周信芳、紀玉良、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等許多著名演員,回去與他們共事,進步自速。前天他約我在麗晶飲茶,談到將來,高興之極,同時也談到了他同班的同學張美娟(原名張正娟,目前全國最佳武旦,最近在蘇聯表演)、在上海的黃正勤等人,也談到了在臺灣十分不幸的顧正秋(臺灣法院不承認她是任顯群的妻子,但是又為了任的關係而沒收她的財產),只談到這裏,他臉上才出現黯然的神色。 李元龍兄學的是黃派武生,這次演霸王是用武生腔架而不用淨行路子演唱。比較一下楊小樓(武生)和金少山(淨)的兩種唱片,我覺得楊的藝術比金實在高得太多,氣魄之宏大威武,胸懷之慷慨蒼涼,決非金少山所能企及(當然,這是楊金兩人之別,而不是說武生的唱法一定比淨好)。元龍兄在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那幾句,也微有楊的味道。馬治中劇團的主戲是「坐寨盜馬、連環套」和「玉堂春」。飾竇爾墩的兩位唱的是裘派,那是我最喜歡的,演黃天霸的馬治中與沉長齡也還不錯。 我曾在《中國民間藝術漫談》的一篇文字中建議,把《盜禦馬與連環套》改編為出《竇爾墩》。這次演出仍照老戲,沒有大動,但「河間府為寨主,坐地分贓」等句,也已照裘盛戎的腔調改為「河間府為寨主,除暴安良」了。「玉堂春」這齣戲中四個角色在舞臺上幾乎完全是靜止的,全靠蘇三一人的唱工來吸引觀眾的注意,不是有真實功夫的人決不敢動。飾蘇三的黃蓓蒂小姐是香港查查舞的冠軍,她唱了這戲之後,一定會知道唱京戲決不是如跳查查舞那麼容易,如果她不是如此自信而選擇了這個難題,另外唱一個比較容易的戲,我想效果一定會好得多。風清遠加注「關於京劇的行當」: 關於京劇的行當,在初期是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類,後來因多為老生行領班,並兼演末行的戲,於是兩行合併逐漸取消了末行。所以現在的京劇只分生、旦、淨、醜四大類。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老生(中年以上的角色,分文武兩種)、小生(較年輕的角色,也分文武兩大類,扮相多清秀、英俊)、武生(擅長武藝的角色,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紅生(指在臉上勾成紅色臉譜的老生,角色很少,象關羽、趙匡胤等)、娃娃生(專扮演兒童)等幾個門類。 旦行則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下分青衣(也叫正旦,多扮演端莊、嚴肅、正派的大家閨秀,動作幅度較小,以唱工為主。年齡由青年到中年,因扮演的主角如王寶釧、羅敷等多穿青衣,又名黑褶子而得名)、花旦(多演年輕活潑靈巧的女性,多為小家碧玉。其動作輕快,重念白和身段)、花衫(由王瑤卿創立。將青衣沉穩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伶俐的表演,以及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種不同行當的表演融在一個角色的身上,以表現複雜的人物個性,是唱、念、做、打並重的行當)、武旦(也稱刀馬旦,專表演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分類與武生相同。一般長靠武旦穿靠,頂盔貫甲,多為騎馬的將軍或統帥,亦稱刀馬旦;短打武旦多穿打衣打褲,如《武松打店》裏的孫二娘等角色)、老旦(專演老年婦女的角色)、彩旦(俗稱醜婆子。以丑角應工,表演、化妝很誇張,以滑稽、詼諧的表演為主)等類別。 淨行,俗稱大花臉。有正淨(也叫大面。以唱工為主,又叫銅錘花臉,如《鍘美案》中的包拯等)、副淨(亦稱架子花臉。原以工架、念白、表演為主,自郝壽臣主張「架子花臉銅錘唱」後,形成了架子花臉的獨特唱法,如《野豬林》中的魯智深、《鬧江州》的李逵等)和武淨(又叫武二花,或是摔打花臉。只重武打不重唱念,但在有的戲中是武打、摔跌和唱工並重的)三大類。 最後就是醜行了,又叫做小花臉,或三花臉,可分文武兩大類。一般丑角都用水白粉在鼻樑上畫一「豆腐塊」,如方巾醜的蔣幹呈四方形、皂衣醜的店小二呈桃形、武丑的朱光祖呈棗核形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