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 上頁 下頁
五一


  池田:您不僅熟悉《水滸傳》中的每一個人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對歷史的重視。日本有人認為中國肩負太漫長的歷史而因循守舊,現代化特別艱難困苦,但我認為研究歷史,有正確的歷史觀很重要。湯恩比就是二十世紀一位很重要的學者,他對中國歷史有著一種高屋建瓴般的透徹看法。

  金庸:是的,歷史教育十分重要,我對歷史確實深有興趣。我對那位女同學說: 「歷史上有兩位姓欒的人物很了不起。譬如,欒布有義氣,有骨氣,人品極好。」他們大概一時想不起欒布是誰,我簡單解釋欒布是西漢初年彭越手下的大將,彭越和他從前一起做強盜,交情很好。漢高祖誅殺功臣,殺了彭越,把屍首暴露在廣場上,下旨說有誰收屍便要處斬。欒布前去公開收屍,大哭致哀,漢高祖捉了他問罪,欒布侃侃辯論,說彭越沒有大罪,他為了朋友之義而去收屍。漢高祖感動了,沒有定他的罪(也許對殺死彭越內心有愧)。後世對欒布的重義都十分推崇。欒書是春秋時晉國的大官,曾帶領軍隊打敗楚兵,立下大功。可是到了後世,歷史上的大人物的名氣,反而不及小說中小人物的響亮了。

  池田: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就是《水滸傳》的評價問題。《水滸傳》被列為中國四大小說,中國的小說是以章回小說形式在明代流行起來的。有人認為日本的《源氏物語》作為小說更早出現,但《水滸傳》在日本也受到歡迎。

  金庸:《水滸傳》在中國社會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僅次於《三國》。在西方國家,對社會中影響最大的書是《聖經》;在中國,對社會思想影響最大的書是各種通俗小說,除《三國》、《水滸》之外是《封神演義》、《西遊記》等等。

  池田:就是說,小說是民間更容易接受、更受歡迎的文學形式嗎?當然指的是中國式的古典小說。

  金庸:由於通俗小說的故事更以戲劇、說書等等其他形式傳播,其影響是更加廣大了。說到關公、武松、姜太公、孫悟空,中國人中即使是從來沒進過學校的人也必能侃侃而談。清末大學者梁啟超寫過一篇文章《小說與群治之關係》,議論中國社會中流行小說對群眾影響之大。

  池田:梁啟超似乎對小說有很高的評價。胡適之、魯迅等對小說研究也很推崇,胡適對《三國演義》很讚賞,魯迅則有《中國小說史略》等研究著作。

  金庸:奇怪的是,近代與當代的中國學院派文學評論家,反而只推崇高雅人士才會欣賞的西洋小說,而對大眾所歡迎的作品卻持一種貶低的態度,似乎讀者越多的書,價值反而越低,與毛澤東主席所提倡「文藝應當為工農兵服務」的主張不很符合。

  池田:原來如此,這也是一個爭論了很久而沒解決的問題。其實,真正的文學作品、好小說的評判者不一定是文學評論家吧,有一部作品能傳了幾百年仍為百姓所喜愛,本身就證明它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您說對吧?

  金庸:我深有同感。上面提到的《蕩寇志》是一部文筆很好的小說,其寫女英雄陳麗卿、女諸葛劉慧娘,描述之佳,尤在《水滸》之上,只可惜該書旨在剿滅梁山泊,把梁山好漢一一置於死地,令人看得怒氣衝天(只有作弄和殺死高衙內兩段使讀者人心大快),以致其書不彰,流傳不廣,中國讀者極少喜歡。可見人民大眾的同情和擁戴,始終給予梁山英雄。

  池田:適如前面所談到的,《水滸傳》與日本甚有淵源,其中所宣揚的「義」到底是「忠義」還是「俠義」呢?我認為這二者還是有區別的,「忠義」就包含著對朝廷的「盡忠」,而「義」字卻強調朋友之間的友情等。

  金庸:據孫述宇教授在《〈水滸傳〉的來歷、藝術與心態》這本精采著作中的分析,《水滸傳》故事的起源與抗金名將岳飛有很大關係,本來反抗外艇的意義還大於殺官造反,原來書名叫做《忠義水滸傳》。在宋金戰爭中,「忠義」兩字特指淪陷區中抗金的民間武裝,宋江做了梁山泊大領袖後,將原來的「聚義廳」改名為「忠義堂」,就含有反抗金人侵略的用意。在中國的古典《說岳全傳》、《楊家將》及《水滸傳》中,含有最強烈的反抗外族侵略的意義。但明末有反對流寇的流行觀念,清朝又禁止提到反抗異族入侵,經過數百年的磨洗,《水滸傳》中原來反抗異族的文字就漸漸被清除了。

  池田:如此說來,還有一個民族主義的問題,這也包含著一個矛盾的問題。中國人有句話說:「忠孝不能兩全」,是否「忠」、「義」也不能兩全呢?當民族矛盾上升之後,以國為重就是忠義,對於《水滸》的英雄們來說,也是一種艱難的選擇吧!但《三國演義》、《水滸傳》對日本的影響也是很深的。

  金庸:是的,據說《三國演義》在日本元祿二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以《通俗三國志》之名在日本出版,全套五十一冊,出版後即迅速流傳。日本早稻田大學出版的《物語支那史大系》中,說該書描寫曹、劉、孫征戰爭雄的區域,比日本全國的國土還大了好幾倍。書中豪傑並起,猛士如雲。其中的權謀術數,令讀者感到奇想天來,心驚膽寒。同時書中又多誇張,筆墨縱橫,融貫縝密,戰況之「壯闊雄大」,令讀者「血湧肉躍,拍案三歎」。《水滸傳》之傳入日本,時代較後,好像對日本文化界影響也很大。

  池田:日中兩國的文化交流遠自隋唐,綿延上千年而不絕如縷,當時的明代小說有許多由海船帶進了長崎等地,形成「崎陽之學」。日本有一本《舶來書目》記載了當時許多中國小說流入日本,足見明清小說對日本文學有很大的影響。

  金庸:我讀過中國學者王曉平的《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裏面曾提到:以著作《雨月物語》著名的上田秋盛,曾在文章中引述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言中的理論,強調小說「不憤則不作」的原則,「大和唐土人心無異者也」。說日中兩國並無分別。江戶年間最流行的俠義《南總裏見八犬傳》的作者曲亭馬琴,就受到《水滸傳》很大的啟發。日本近代小說家、評論家幸田露伴有文說:……彼百八人,此八士,彼迸出百八妖星,此迸出八美玉……彼有真人,此有行者;彼有入雲龍,此有寂寞道人;彼有打虎,此有搏牛;彼有鴛鴦樓,此有對牛樓;彼有王慶,此有素藤。明治維新期間,日本人北村三郎寫了一本《世界百傑傳》,評述古今一百位英雄豪傑,《水滸》的作者施耐庵也算在內,與釋迦牟尼、孔子、華盛頓、拿破化等人並列。許多中國人見到後都不勝駭異,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小說作者並不如何受人重視。

  池田:這是很好的資料,我們倒沒有想到《水滸傳》原鄉的中國人會感到駭異。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水滸傳》深受日本人之喜愛。先是直接訓讀原文的中國語小說,然後是根據故事用日文改寫,直到現代,仍有學者以現代日語將漢文翻譯,如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清水茂就將《水滸》譯成現代日語。

  金庸:日本近代文豪吉川英治也有改寫《三國》與《水滸》兩部小說的作品,由於他文筆的精采,日本讀書界對這兩部小說的興趣至今不衰。我閱讀先生關於吉川先生的對談錄,知道先生與吉川先生有深厚淵源,希望得到指教。

  池田:對,下一次我們可以圍繞吉川英治來談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