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碧血劍 | 上頁 下頁


  孫仲壽把這幾句話向眾人解釋了,大家轟然致謝,對張楊兩人神態登時便親熱得多,不再以外人相待了。孫仲壽道:「張兄文筆不凡,武穆諸葛這兩句話,榮寵九泉。小弟待會叫他們刻在祠堂旁邊的石上,要令後人得知,我們袁督師英名遠播,連萬里之外的異邦士民也盡皆仰慕。」張朝唐作揖遜謝。

  各人叩拜已畢,各就原位坐下。那贊禮的人又喊了起來:「某某營某將軍」、「某某鎮某總兵」,喊了一個武將官銜,便有一人站起來大聲說話。張朝唐聽了官銜和言中之意,得知這些人都是袁崇煥的舊部。他被害之後,各人憤而離軍,散處四方,今日是袁督師遭難的三週年忌辰,是以在他故鄉廣東東莞附近的聖峰嶂相聚,祭奠舊主。聽他們話中之意,似乎尚有甚麼重大圖謀。

  當贊禮人叫到「薊鎮副總兵朱安國」時,一人站了起來,張朝唐和楊鵬舉都心頭一震,原來這人便是引導他們躲入密室的那個農夫,楊鵬舉心想:「原來他是抗清的薊遼大將,那麼我敗在他手裏,也不枉了。」

  只聽他朗聲說道:「袁公子這三年來身子壯健,武藝大有進步,書也讀了不少,我和倪、羅兩位兄弟的武功都已傳給了他,請各位另推明師。」孫仲壽道:「咱們兄弟中,還有誰武功更高得過你們三位的,朱將軍不必太謙。」朱安國道:「袁公子學武聰明得很,我們只稍加點撥,他馬上就會了。我們三個已經傾囊以授,的確要另請名師,以免耽誤他功夫。」孫仲壽道:「好吧,這事待會再議,誅奸的事怎麼了?」

  那姓倪的殺虎英雄站起身來,說道:「那姓范的奸賊是羅參將前個月趕到浙江誅滅的。姓史的奸賊,十天前被我在潮州追到。兩人的首級在此。」說罷從地上提起布囊,取出兩個人頭來。

  眾人有的轟然叫好,有的切齒痛罵。孫仲壽接過人頭,供在神像桌上。

  張朝唐這才明白,他們半夜裏在箱中發現的人頭,原來是袁黨的仇人,那定是與陷害袁崇煥一案有關的奸人了。這時不斷有人出來呈獻首級,一時間神像前的供桌上擺了十多個人頭。聽這些人的稟報,人頭中有一個是當朝姓高的御史,他是魏忠賢的黨羽,曾誣奏袁崇煥通敵賣國,眾人對他憤恨尤深。

  各人稟告完畢,孫仲壽說道:「小奸誅了不少,大仇卻尚未得報,韃子皇太極和昏君崇禎仍然在位。如何為大元帥報仇雪恨,各位有甚麼高見?」一個矮子站了起來。說道:「孫相公!」孫仲壽道:「趙參將有甚麼話請說。」那矮子說道:「依我說……」

  剛說了三個字,門外一名漢子匆匆進來稟道:「李闖將軍派了人來求見。」眾人一聽,都轟叫起來。孫仲壽道:「趙參將,咱們先迎接闖軍的使者。」趙參將道:「對。」首先搶了出去,眾人都站起身來。

  大門開處,兩條大漢手執火把,往旁邊一站,走進三個人來。楊鵬舉已久聞李闖的名頭。知他名叫李自成,這幾年來殺官造反,威勢極大,倒要看看他部下是何等英雄人物。

  只見當先一人四十多歲年紀,滿臉麻皮,頭髮蓬鬆,身上穿一套粗布衫褲,膝蓋手肘處都已擦壞,到處打滿了補釘,腳下赤足;穿一雙草鞋,腿上滿是泥污,純是個莊稼漢模樣。他身後跟著兩人,一個三十多歲,皮膚白淨;另一個廿多歲,身材魁梧,面容黝黑,也是農夫模樣。這三人看上去忠厚老實,怎麼他們竟是橫行秦晉的「流寇」。

  當先那人走進大殿,先不說話,往神像前一站。那白臉漢子從背後包袱中取出香燭,在神像前點上,三人拜倒在地,磕起頭來。那小牧童在供桌前跪下磕頭還禮。

  三人拜畢,臉有麻子的漢子朗聲說道:「我們李將軍知道袁督師在關外打韃子,立了大功,心裏很是佩服。後來袁督師被皇帝冤枉害死,天下老百姓都氣憤得很。李將軍派我們來代他向督師的神位磕頭。現今官逼民反,我們為了要吃飯,只好抗糧殺官。求袁大元帥英魂保佑,我們打到北京,捉住皇帝奸臣,一個個殺了,給大元帥和天下的老百姓報仇。」說完又拜了幾拜。

  眾人見李自成的使者尊重他們督師,都心存好感,聽了他這番話,雖然語氣粗陋,卻是至誠之言。

  孫仲壽上前作揖,說道:「多謝,多謝。請教高姓大名。」那漢子說道:「我叫劉芳亮。李將軍得知今日是袁大元帥忌辰,因此派我前來在靈前拜祭,並和各位相見。」孫仲壽道:「多承李將軍厚意盛情,在下姓孫名仲壽。」那白淨面皮的人道:「啊,你是孫祖壽將軍的弟弟。孫將軍和韃子拚命而死,我們一向是很敬仰的。」

  孫祖壽是抗清大將,在邊關多立功勳,於清兵入侵時隨袁崇煥捍衛京師。袁崇煥下獄後,孫祖壽憤而出戰,在北京永定門外和大將滿桂同時戰死,名揚天下。孫仲壽文武全才,向為兄長的左右手,在此役中力戰得脫,憤恨崇禎冤殺忠臣,和袁崇煥的舊部散在江湖,撫育幼主,密謀復仇。他精明多智,隱為袁黨的首領。

  孫祖壽慷慨重義,忠勇廉潔,《明史》上記載了兩個故事:

  孫祖壽鎮守固關抗清時,出戰受傷,瀕於不起。他妻子張氏割下手臂上的肉,煮了湯給他喝,同時絕食七日七夜,祈禱上天,願以身代。後來孫祖壽痊癒而張氏卻死了。孫祖壽感念妻恩,終身不近婦人。

  他身為大將時,有一名部將路過他昌平故鄉,送了五百兩銀子到他家裏。在當時原是十分尋常之事,但他兒子堅決不受。後來他兒子來到軍中,他大為嘉獎,請兒子喝酒,說:「不受贈金,深得我心。倘若你受了,這一次非軍法從事不可。」《明史》稱讚他「其秉義執節如此。」

  孫仲壽為人處事頗有兄風,是以為眾所欽佩。

  【註】

  明成祖應浡泥國蘇丹之請,封其山為「長寧鎮國山」,親製碑文,並題詩一首,譯意如下:

  「在熱帶的海上,是浡泥國所處的地方。人民親近仁義,只有歸順,沒有違逆。賢王勤懇謹慎,仰慕中華教化。大明管理外國的官員加以指導,就到中國來朝拜了,帶了你的妃子、世子、兄弟、陪臣,來到大明宮殿階下磕頭,陳奏道:『皇上就像是天一樣,將溫暖和愉樂普賜天下,對任何人都一樣眷顧,沒有偏愛,沒有歧視。』但我自己反省,德行不夠,沒有你所說的這樣偉大。你冒著風浪,遠涉重洋,乘船來到,實在是很辛苦。查考歷來遠邦的臣屬,歸順的時候就來朝拜,不服的時候就不來了,自己前來都不容易,何況還帶了家室?你國王秉志貞誠,像金石一樣堅固。西南各國的蕃邦君主,那一位能及得上你?你國內有一座巍峨的高山,鎮寧邦國。現在在石碑上刻了文字,以發揚你國王的美德。但願你國王美德光大,國泰民安,今後千秋萬歲,都歸附我大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