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舊版鹿鼎記 | 上頁 下頁
第一一〇回 收買人心(2)


  韋小寶喜道:「那再好也沒有了,各位這就隨我去揚州吧。只不過須得扮作韃子官兵,委屈了一些。」司徒鶴道:「為了打吳三桂,再大的委屈也是甘心。韋香上做得韃子官,我們自也做得韃子兵。何況徐大哥、錢大哥各位不也都扮作了韃手兵嗎?」

  當晚眾人替司徒伯雷安葬後,收拾下山。會武功的男子隨著韋小寶赴揚州。老弱婦孺則前赴保定府擇地安居,該處有天地會青木堂的分舵,自有人妥為照應。

  韋小寶對張勇等言道,王屋山匪徒眼見大軍圍住,知道難以脫逃,經他一番開導,大家一起歸降。他已予以招安,收編為官兵。張勇等一齊向他慶賀,說道都統兵不血刃,平定了王屋山的悍匪,立下大功。韋小寶道:「這是四位將軍之功,若不是你們團團圍困,眾匪插翅難飛,他們也決計不肯投降。待兄弟申報朝廷,各有升賞。」四將大喜,知道兵部尚書明珠對他竭力奉承,只要是韋都統奏報的功勞,兵部一定從優敘議。

  韋小寶初時擔心曾柔跟隨王屋派婦孺,前赴保定府安居,若說指定要她同去揚州,可有些說不出口。待見她換上男裝。跟隨司徒鶴一行,心中說不出的喜歡。一路之上,他總想尋個機會,跟她親熱一番。可是曾柔和眾位師兄寸步不離,見到了他,只是靦靦腆腆的微笑不語。韋小寶想要和她說句親熱話兒,也是不得其便,不由得心癢難搔。倘若他只是主帥,早就假公濟私,調這小親兵入營侍候,但身為天地會香主,調戲會中婦女乃是厲禁,眾兄弟面上也不好看,只有乾咽饞涎,等候機會了。

  沿途官員迎送,賄賂從豐。韋小寶自然來者不拒,迤邐南下,行李日重。跟天地會兄弟說起,言道我們敗壞韃子朝廷的吏治,賄賂收得越多,各地官員名聲不好,將來起兵造反,越易成功。徐天川等深以為然。

  不一日來到揚州。江蘇省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淮陽道、糧道、鹽道、河工道、揚州府知府、江都縣知縣以及各級武官,得知欽差大人到來,早就迎出數里之外,欽差行轅本來設在淮揚道台衙門之中,韋小寶覺得太過拘束,只住得一晚,便搬了出去。

  他想行轅所在,最妙不過便是在舊居麗春院中,欽賜衣錦榮歸,自是以回去故居,最為風光。但欽差大臣將行轅設在妓院之中,畢竟說不過去,尋思當日在揚州之時,所懷抱的雄心大志,除了開幾家大妓院之外,便是將禪智寺前芍藥圃中的芍藥花盡數連根拔起。

  揚州芍藥,擅名天下,禪智寺前的芍藥圃尤其宏偉,名種千百,花大如碗。韋小寶在十歲那一年上,曾和一群頑童前去遊玩,見芍藥開得美麗,折了兩朵拿在手中玩耍,給廟中和尚見到了,奪下他手中芍藥,還打了他兩個耳括子。韋小寶又踢又咬,跟那和尚打鬧起來。他小小年紀,如何打得過這胖大和尚?給和尚推在地下,踢了幾腳。眾頑童一哄而前,亂拔芍藥。那和尚叫嚷起來,禪智寺裏湧出一群和尚與火工,手執棍棒將眾頑童趕開。

  韋小寶因是禍首,身上著實吃了不少棍棒,頭上腫起了一個大塊,回到麗春院,又給母親罰了一天沒飯吃。雖然他終於到廚房中偷吃了一個飽,但對這一役「禪智寺採花受辱」卻引為大恨,次日來到寺前,隔得遠遠的破口大駡,從如來佛的媽媽一直罵到和尚的女兒,宣稱終有一日,「老子要拔光這廟前的芍藥,把你這座臭廟踏為平地,掘成糞坑」,直罵到廟中和尚追將出來,他拔足飛奔為止。

  過得數年,這件事早就忘了,這日回到揚州,要覓地作為行轅,這才想起禪智寺來,當下跟淮揚道道台說了,有心要去作踐一番。那道台尋思:「禪智寺是佛門勝地,千年古刹。欽差住了進去,只怕擾得一場胡塗。」說道:「回大人:那禪智寺風景當真極佳,大人高見,卑職欽佩之至。不過在廟裏動用葷酒,恐怕不怎麼方便。」

  韋小寶道:「有什麼不便?把廟裏的菩薩搬了出來,也就是了。」那道台聽說要搬菩薩,更是嚇了一跳,心想這可要闖出禍來,揚州城裏眾百姓若是動了公憤,那可難以處理,當下陪笑請了個安,低聲道:「回大人:揚州煙花,那是天下有名的。大人一路上勞苦功高,來到敝處,卑職自當盡心服侍,已挑了不少善於彈琴唱曲的美貌妞兒,供大人賞鑒。和尚廟裏硬床硬板凳,只怕煞風景得很。」

  韋小寶一聽,心想倒也有理,笑道:「依你說,那行轅設在何處才是?」那道台道:「揚州鹽商有一個姓何的,他家的何園,稱為揚州名園第一。他有心巴結欽差大人,早就預備妥妥貼貼,盼望大人光臨。只是他功名太小,不敢出口。大人若不嫌棄,不妨移駕過去瞧瞧。」

  這姓何的鹽商家財豪富,韋小寶幼時常在他家高牆外走過,聽到牆裏傳出絲竹之聲,心中十分羡慕,只是從無機緣進去望上一眼,這時聽了那道台的說話,忙道:「好啊,這就去住上幾天,若是住得不適意,咱們再搬便是。揚州鹽商很多,咱們一家家的挨班兒住過去,吃過去,也吃不窮了他們。」

  那何園棟宇雲連,泉石幽曲,果為大觀,比之皇宮內院和吳三桂的五華宮,自然大大不如,但亭舍玲瓏,建構精美,一看便知每一尺地上都花了不少黃金白銀。韋小寶大為稱意,吩咐親兵隨從都住入園中。張勇等四將率領官兵分駐附近官舍民房。

  其時揚州繁華甲於天下。在唐代便有「十里珠簾,二十四橋風月」之說。到得清初,淮鹽集散於斯,更是興旺。據史籍所載,明末揚州府屬共三十七萬五千餘丁(十六歲以上的男子),明清之際,揚州慘遭清兵屠戮,順治三年只剩九千三百二十丁,但至康熙六年,又增至三十九萬七千九百餘丁,元氣已完全恢復。

  次日清晨,揚州城中的大小官員排著班到欽差行轅來參見。韋小寶接見後,隨即宣讀聖旨。他不識康熙上諭所寫的字,早叫師爺教他念得熟了,這時一個字一個字的背將出來,總算記心甚好,倒也沒有背錯,只不過匆忙之中將上諭倒拿了,旁人也沒發覺。眾官員聽得皇帝下旨豁免揚州府所屬各縣三年糧錢,還要撫恤開國時兵災災戶的孤寡,興建忠烈祠祭祀史可法等忠臣,無不山呼萬歲,叩謝皇恩浩蕩。

  韋小寶宣旨已畢,說道:「眾位大人,兄弟出京之時,皇上吩咐,說道揚州出產殷富,近來吏治鬆弛,兵備也不整飭,命兄弟好好查察整頓。咱們做奴才的,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皇上對揚州百姓這麼愛惜,咱們居官的,自然應當盡心竭力,報答聖恩才是。」文武官員齊聲稱是,心下不由得暗暗發愁。其實這幾句話是索額圖教給他的。韋小寶知道要賄賂收得多,第一是要對方有所求,第二是要對方有所忌,所以對揚州文武官員恐嚇一番,勢不可免,只不過這番話要說得不輕不重,恰到好處,又要文謅謅的官腔十足,卻非請教索額圖不可了。

  官樣文章做過,自有當地官員去擇地興建忠烈祠,編造應恤災戶名冊,差人前赴四鄉,宣諭皇上豁免錢糧的德音。這些事情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妥,這些時候,便是讓他在揚州這銷金窩裏享福了。康熙派他這個差使,一來是讓他衣錦還鄉,二來清涼寺做和尚,遠赴羅刹國等等都是苦差,這次給他一個天下第一等的優差調劑調劑。此後數日之中,巡撫設宴,布政司、按察司設宴、諸道設宴,自是陳列方丈,羅列珍饈,極盡豪奢,不在話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