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還珠樓主 > 相關資料 | 上頁 下頁
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觀(1)


  ——評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

  葉洪生

  在中國近代武俠小說發展史上,還珠樓主李壽民天才橫溢,成就獨特,居於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他的代表作《蜀山劍俠傳》及其系列作品,雲蒸霞蔚,大放異彩;挾「神怪武俠小說空前精采第一巨著」之盛名美譽,曾風靡了三四十年代海內外無數的讀者。對於五十年代以降,港臺兩地的武俠小說界而言,他的筆名仍然具有某種不可思議的魔力,令人聯想到古老中國神秘幽玄的文化底蘊,極富於傳奇色彩;而其曠世巨著《蜀山劍俠傳》則有如武俠小說的「百科全書」,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侍平而論,當代武俠作家幾乎無一能跳出他那森羅萬象、博大精深的「無形劍圈」之外;其影響力既深且廣,以迄於今。

  誠然,論還珠樓主的成就是與《蜀山》分不開的;但若以現代西方文學批評的觀點或標準來看《蜀山》,無疑會很輕易地指出:其小說肌理(整體結構)頗為不足,佈局鬆散而有大多枝蔓;尤其是在技巧上運用「轉移觀點」(shifting of view-point)之錯亂,以及濫用間接複述法等等。但如果就這樣論斷一部小說之成敗優劣,並不公允,因為我們對於半個世紀以前形成的武俠作品,理應基於「同情的諒解」來看待。原因不外是:

  一、舊派武俠小說是由中國傳統章回小說中發展出來的民俗文學,它不可能全然擺脫中國傳統說書人之故習。它的創作目的只是為了提供社會大眾娛樂、消遣,正所謂「為稻粱謀」而遊戲筆墨。是故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作者雖有所遣懷或寄慨,亦難持久以嚴肅的寫作態度苦心經營其小說。

  二、《蜀山》雖未終卷,但長達五百萬言,總三百二十九回,最少在篇幅上堪稱空前巨構,在這套「超大」部頭的小說中,出場人物至少在千名以上;冒險故事複加以奇幻情節者,叵以百數;要想面面俱到,殆無可能。況還珠樓主遭逢世變,顛沛流離,致《蜀山》時斷時續,前後幾近二十年,猶未寫完,逞論從容修刪、整理了①。

  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還珠樓主實為舊中國傳統小說家中極少數懂得運用現代小說技巧者之一。我們由《蜀山》開場第一回來看,作者先採用「全知觀點」交代出時空背景,繼以「單一觀點」的主觀筆法將出場人物的姓名來歷巧妙帶出,再則透過書中主角李英瓊的「見事眼睛」窺看周淳師徒深夜練劍。這裡面所用到的「穿針引線法」、「推窗望月法」以及種種伏筆,均切合于中國傳統文評家金聖歎、脂硯齋所豔稱之上乘小說技巧。即以近代西方著名作家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所著《小說藝術》及批評家伯西·魯博克(Percy Lubbock)所著《小說技巧》之標準衡量,還珠樓主在《蜀山》第一回中所表現出的手法亦可圈可點。堪歎作者因系職業作家,迫于生計,無暇琢磨推敲整部小說結構,致使《蜀山》初則肌理綿密,神完氣足,繼則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雖然部分故事情節仍極緊湊好看,環環相扣,精采紛呈,但作者信筆揮灑,終成漫濾之局。

  以上簡略說明了還珠樓主李壽民生不逢時、受制於創作環境的命運悲劇以及《蜀山》小說肌理未能前後一貫的癥結所在。

  其實,撇開現代西方小說界標榜的「純技巧論」不談,專就中國民俗文學所講求的故事趣味性、可讀性以及演敘風土人情、詠物寫景、談玄說偈、志怪述異種種表現而言,《蜀山》詢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瑰麗萬狀、氣象萬千!即或偶有失墜,亦是瑕不掩瑜;足令雅俗共賞,拍案叫絕!

  這裡面究竟有何創作上的「不傳之秘」,致令一部肌理鬆散的小說能在抗戰前後風靡全中國?以下本文擬分為三個單元來深入探討。

  一、奇幻想像力與雄偉文體

  還珠樓主小說最大的特色或曰魅力,端在一個「奇」字。在其生花妙筆之下,不僅是故事奇、人物奇、山川奇、造景奇、飛劍奇、法寶奇,但凡一切有情眾生以及草木之靈、冰雪精英、風雲雷火亦皆能出奇制勝。若問他那天馬行空式的想像力如何奇幻?可借徐國楨氏在《還珠樓主論》中的一段文字來概括說明:

  ·關於自然現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 之走,人可化為獸;天可隱滅無跡,陸可沉落無形……

  ·關於故事境界者——天外還有天,地底還有地;水下還 有湖沼,石心還有精舍……

  ·對於生命的看法——靈魂可以離體,身外可以化身;借屍可以復活,自殺可以逃命;修煉可以長生,仙家卻有死劫……

  ·關於生活方面者——不食可以無饑,不衣可以無寒;行路可縮萬里成尺寸,談笑可由地室送天庭……

  ·關於戰鬥方面者——風霜水冰雪、日月星氣雲、金木水 火土、雷電星光磁,都有精英可以收攝;煉成各種兇殺 利器,相生相剋,以攻以守;藏可納之於懷,發而威力 大到不可思議!②

  當然,以上所列舉之種種「概念化」題材內容並非全出於還珠樓主之意構;凡曾涉獵過中國古代神話、傳奇小說或佛學、道藏者,對於所謂移山倒海、偷天換日、飛仙劍俠、身外化身、元神出竅、借屍還魂、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服氣辟穀、長生不老、五行生克、正邪鬥法等等名目,無不耳熟能詳,且可一一指明其原典出處,如《太平廣記》五百卷中所輯錄者③。

  撮其犖犖大者而言,像《蜀山》所描寫的窮荒極地、山精海怪、靈禽異獸、瑤草琪花以及五金之精、上古神話,固多脫胎自《山海經》;而演敘降妖伏魔、玄功幻變亦近紹於《西遊記》與《封神榜》;引述飛劍跳丸、天府秘瘦、修仙過程、考驗道心則取法于《神仙傳》、《平妖傳》、《女仙外史》及《綠野仙蹤》至《野叟曝言》所造奇景與蠻荒異俗,更毋論矣。同時還珠樓主更兼采清末民初以來的武俠先驅作品如《七劍十三俠》、《江湖奇俠傳》、《江湖怪異傳》及《奇俠精忠傳》等志怪述異之素材,再參證《武術匯宗》所論道述、神通等奇談,取精用宏,共冶於一爐④。

  雖然還珠樓主之創作靈感頗得益于上述諸書,但其自出機抒、別開生面之想像空間則更為遼闊;在在皆能窮極幽玄,超妙入微;納須彌于芥於,化腐朽為神奇!總之,其馳騁幻想,務求推陳出新,不落俗套,驚神駭鬼,自圓其說。下面即以幾個「與時推移,應物變化」的例證來析論還珠構思奇妙之胎息所在,亦劉勰《文心雕龍》所謂:「參伍因革,通變之數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