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雨果 > 巴黎聖母院 | 上頁 下頁
五九


  人類的思想發現了一種能永久流傳的方式。它不僅比建築藝術更耐久更堅固,而且更簡單更容易。建築藝術走下了它的寶座。俄耳甫斯的石頭文字將要由古騰堡的鉛字繼承下來。

  書籍將要消滅建築。

  印刷術的發明是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它是革命之母,它是人類完全革新了的表現方式,這是拋棄了一種形式而獲得另一種形式的人類思想,是從亞當以來就象徵著智慧的那條蛇的最後一次蛻變。

  在印刷的形式下,思想比任何時候都更易於流傳,它是飛翔的,逮不住的,不能毀壞的,它和空氣溶合在一起。在建築藝術統治時期它就以大山的形式出現,強有力地佔領一個地區,統治一個世紀。現在它變成了一群飛鳥,飛散在四面八方,同時佔領了空中和地面。

  我們再說一遍,這樣看來它是更難以消滅了,它從堅硬的變成生動活潑的了,它從有期限的變成不朽的了。你可以毀壞那成堆的東西,但你怎麼去

  消滅那無處不在的東西呢?假若發生了洪水,在大山被波濤淹沒很久之後鳥兒卻仍然飛翔如故,在洪水裡會浮起僅有的一艘方舟,鳥兒便會去停息在上面,和方舟一道飄浮水面,一道來觀看洪水的退去。在這場混亂中誕生的新世界,一出世就會看見被淹沒了的那個舊世界的思想在它上面飛翔,生動活潑得象長著翅膀一樣。

  當人們看見這種表現方式不但最容易保存,並且最為簡單、最為便當、最易實現時,當人們想到它並不拖帶一件巨大的行李,並不搬動一件笨重的用具時,當人們把那種為了要借一座建築來表達一種思想便不得不去求助四五種其他藝術以及成噸的金屬、整座大山的石頭、整座森林的木材以及成群成群的工人時,當人們把它同那種以書的形式出現的思想,那種只要有少許紙張和墨水,只要有支筆就能表達的思想來作對比時,人類的智慧就拋棄了建築藝術而採取了印刷術,這有什麼可以驚奇的呢?要是突然把一條河流原來水道裡的水和挖在它水位線下渠道裡的水來一次截流,河水就會捨棄原來的河床他去。

  同樣,自從發明了印刷術以後,建築藝術就逐漸變得枯燥無味,日益衰老和剝落。人們似乎感到水位下落了,活力消失了,各個時期各民族的思想從它那裡退出來了。那種衰退的情況,在十五世紀還是幾乎感覺不到的,那時印刷業還太弱,頂多只能從強有力的建築藝術過剩的精力裡汲取一點力量。但是從十六世紀以來,建築藝術的弊病變得更加明顯,它基本上已經不能表現社會,它變成了可憐的古典藝術,它從高盧人的藝術、歐洲人的藝術和土著人的藝術變成了希臘羅馬式的,從真正的現代的作品變成仿古的贗品了。這種衰落就是人們所謂的文藝復興。然而這卻是一種體面的衰落,因為哥特式的古老天才,這個在美因茲①巨大印刷機背後落山的太陽,有時依舊把它最後的餘暉投射在拉丁式拱廊和戈林斯式柱廊的一大堆混合建築物上。

  ①美因茲,德國城市,在萊茵河左岸。

  這就是我們當作黎明旭日的那個黃昏夕照。

  而且,當建築藝術已經只是一種象其他藝術那樣的藝術時,當它不再是一種藝術的總和、一種統治一切壓制一切的藝術時,它便不再具有阻擋其他藝術的力量了。那些藝術便自行解放,脫離了建築家的掌握,各自走它們自己的路。它們全都達到了這種決裂的地步。分離在增長,雕刻變成了雕塑藝術,畫片變成了繪畫,音樂擺脫了經文。那真如同一個帝國在它的亞歷山大死後便瓦解了,它的那些省份便都自封為王國一樣。

  於是產生了拉斐爾、米蓋朗琪羅、若望·古戎①和巴來斯特裡納②,那些在光輝的十六世紀裡湧現出來的優秀藝術家。

  ①若望·古戎,法國十六世紀雕塑家和建築師。
  ②巴來斯特裡納(1525—1594),意大利音樂家。


  和各種藝術同時,思想也從各方面自行解放。中世紀的異端邪說已經給天主教留下了巨大的創傷。十六世紀破壞了宗教的統一。在印刷術以前,宗教改革不過是一種分裂,印刷術卻給了它一個革命。沒有印刷機,異端邪說便會軟弱無力。不管是命中註定的還是出於天意,古騰堡總是路德的先驅。

  那時,中世紀的太陽完全西落了,哥特式的天才永遠在藝術的天際熄滅了,建築藝術也就日漸暗淡,褪色,消逝了。印刷的書——建築物的蛀蟲——把它蛀空,吃掉了。看來它已經剝落,凋零,憔悴,它變得毫無價值,貧乏而一無所有。它再也不能表現什麼,甚至不再引起大家對另一個時代藝術的回憶。它還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被別的藝術拋棄了,因為人類的思想拋棄了它。它把那些建築上的粗製濫造歸咎于缺少藝術家,普通玻璃代替了彩繪玻璃,石匠繼承了雕刻家。永別了,所有的特色,所有的元氣,一切充滿智慧和生命力的東西,都再見了。建築藝術好象工場裡可憐的乞丐,從一本抄本爬行到另一本抄本。在十六世紀就覺得它一定要死去的米蓋朗琪羅,有過一個最後的想法,一個失望的想法,這位曾經在巴特農神殿的廢墟上再現了萬神廟①的藝術巨人,建造了羅馬的聖比埃爾教堂。那是值得單獨留存下來的偉大工程,那是建築藝術的最後新穎之作,是那位偉大藝術家在那本合上了的宏偉的石頭記事冊下面留下的簽名。米蓋朗琪羅逝世了,在幽靈與陰影的狀態中殘存下來的建築藝術又能幹些什麼呢?它抓住羅馬的聖比埃爾教堂,模仿它,歪曲它。這是種怪癖,這也真是可悲。每個世紀各有自己的羅馬聖比埃爾教堂呀。十七世紀有慈惠谷女修院,十八世紀有聖熱納維埃夫大寺院。每個國家各有自己的羅馬聖比埃爾教堂,倫敦有它自己的,彼得堡有它自己的,巴黎有兩座或三座。這是不足道的遺囑,是一種衰落的偉大藝術臨終前回到童年時代去的胡言亂語。假若我們放下剛才提到的這些特殊的紀念性建築而去考察這一藝術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間的一般情況,我們就會看到同樣的低落和衰敗。從弗朗索瓦二世以來,建築物的建築形式就逐漸消失,而幾何形式隨之產生,就象一個消瘦的病人的骨架一樣。那些藝術性的美麗的線條,讓位給幾何圖形的冷峻的線條。一座建築不再是一座建築了,它變成了一個多面體幾何圖形。於是建築藝術苦於去遮掩那種裸露。希臘式三角楣同羅馬式三角楣互相參雜在一起,這就是巴特農神殿式的萬神廟,羅馬的聖比埃爾教堂。這就是亨利四世的四角由石頭砌就的磚房,王宮廣場,太子廣場。這就是路易十三的那些教堂,沉重,低矮,象駝子那樣背著一個低低的,矮矮的圓拱頂。這就是馬紮蘭式的建築藝術,如四國大學②那個意大利劣等仿製品。這就是路易十四的那些宮殿,廷臣們的長排營房,呆板,冰冷,使人生厭。最後是路易十五的宮殿,連同那些菊形花紋和細麵條般的裝飾,以及使這一陳舊過時、殘缺而又精心佈置的建築藝術變形了的全部弊病和廢物。從弗朗索瓦二世到路易十五,由於幾何形建築的發展,使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現在藝術僅僅是骨架上的一層皮而已,它可憐地發出了臨終的呻吟。

  ①萬神廟,古羅馬著名廟宇,在那裡祭祀基督教所有的神。
  ②馬紮蘭是意大利的紅衣主教,曾任路易十三朝第一任首相。四國大學是他創辦的。


  這時印刷術變得怎麼樣了?離建築藝術而去的全部生命力都來到了它的身上。隨著建築藝術的衰落,印刷術膨脹了,變得更為有力。人類思想花費在建築上的精力,它從此就去傾注在書籍上。在建築藝術日漸衰落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印刷術,從十六世紀起就同建築術進行鬥爭而且把它消滅了。到了十七世紀,印刷術已經享有相當的權威,變得相當神氣了,它已經穩穩當當地坐在自己勝利的寶座上,給世界帶來了因偉大的文藝世紀的到來而感到的喜悅。在路易十四的宮廷裡得到長期發展的印刷術,到了十八世紀就重新握起路德的古劍,以伏爾泰為武器,氣勢洶洶地奔去攻擊古老的歐洲,它早就不以建築藝術作為自己的表現方式了。到十八世紀告終時,它已經摧毀了一切。到了十九世紀,它將要重新創建一切。

  不過,現在我們要問,這兩種藝術中到底是哪一種真正地表現了三個世紀以來的人類思想呢?是哪種藝術把它表達出來了呢?是哪種藝術不僅表現了它的文學的和經院哲學的愛好,而且還表現了它的廣闊、深刻和普遍的變遷?是哪種藝術既不中斷而又不留空隙地經常盤踞在人類這種行動著的千足怪物之上?是建築術呢還是印刷術?

  是印刷術。假若我們不想欺騙自己,建築藝術是死去了,永不復返地死去了,被印刷的書消滅了,由於不夠耐久和費用較貴而被消滅了。每座教堂都價值億萬。請大家想一想,到底需要多少投資,假若要去重寫那本建築藝術的書,要在大地上重新建造起千萬座建築,要回到那種時代,那時建築物之多就象一個親眼看見過的人說的那樣:「我們可以這麼說,為了穿上一身教會的白衣服,這個世界就整個地搖晃起來,它已經把舊衣服都扔掉了。」

  (格拉倍·拉居爾孚斯)一本書很快就印出來了,價錢如此便宜,又能夠流傳廣遠!人類全部的思想在這個斜坡上滾轉時多麼令人驚奇啊!這並不是說建築藝術再也不能在什麼地方去修建一座漂亮的宏偉建築,一件孤零零的傑作。在印刷術的統治下,人們依舊能夠隨時看到一根柱子,我想那是由一支軍隊用亂七八糟的大炮建造成的,就象在建築藝術統治時的《伊利亞特》和《羅曼賽羅》、《摩訶婆羅多》①和《尼伯龍之歌》②一樣,都是由全體民眾把許多吟遊史詩合併和堆砌而成的。二十世紀可能會突然誕生一位天才的建築家,就象十三世紀忽然誕生了但丁③一樣。然而建築藝術將不再是社會的藝術,集體的藝術,占統治地位的藝術了。人類的偉大詩篇,偉大建築,偉大作品不會再修建起來,而是要印刷出來。

  從此,縱然建築藝術還可能東山再起,它也不再是主人了。它將要服從文學的管轄,就象文學過去服從它的管轄一樣。這兩種藝術各自的地位都會轉化。在建築藝術的時代,詩歌同建築的確很少有相似之處。在印度,毗耶娑④就象一座塔一樣,樓臺林立,奇特而又難以捉摸。在埃及東部,詩歌也象建築物一樣,有其線條的雄偉與莊嚴;在古希臘,詩歌是美的,寧靜的,沉著的;在基督教的歐洲,詩歌有天主教的尊嚴,有民眾的樸實,有一個復興時期豐富多采的發展。《聖經》就象金字塔,《伊利亞特》就象巴特農神殿,荷馬就象費狄亞。但丁是十三世紀最後的一座羅曼式教堂,莎士比亞是十六世紀最後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①摩訶婆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
  ②《尼伯龍之歌》,德國史詩,形成於公元一二〇〇年左右。
  ③但丁是意大利十三世紀下半葉到十四世紀初期最偉大的詩人,長詩《神曲》的作者。
  ④毗耶娑,一譯維雅薩,又譯廣博仙人,印度古代傳說中的聖人。相傳是他把《吠陀》整理成現有的形式,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也是他的作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