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二四二


  後記

  人們為生存而普遍建立起來的一般體系和技術群體叫做文明,在整個世界遼闊的土地上,似乎早就有了這種文明集中興起的地方。

  古代中國就是這些地方中的一個,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個。

  其中有一點恐怕是必須承認的,那就是從中國的情況來看,生活方式各異的民族曾不間斷地從四面八方進入過中原地區。其具體表現就是,在與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接觸過程中,只懂農業的民族學會了穿長筒靴,弄幹動物的筋腱製成弦,以及製作肉乾、食用乳製品等。但他們(以農業文化的觀點稱之為蠻族)不是以教師的身份成群結隊地到來的,而是以戰爭的方式出現的。

  另外一個具體表現則是,擅長冶煉技術的民族曾經湧入。由於他們的湧入,使得金屬制鏃(箭頭)技術傳入中原地區,僅這一點就大大提高了中原狩獵的收穫量。他們還在以往木制的犁和鋤鎬上鑲上金屬片,使農業生產有了飛躍發展,並由此擴大了統治領域,也就是說,產生了大面積的國家。為統治大片領土而產生了文字,並出現了使用這種文字的官員,文字很快就成為統治的工具。另一方面,文字作為表達思想和其他用途的工具,其使用範圍不斷擴大。所謂擅長冶煉技術的民族,或許指的就是殷朝人。從出土的青銅文物來看,人們有充足的理由這樣想像。

  取代殷而興起的周,原本在西部的草原地帶。他們是與主宰當地草原的遊牧民族——羌混住在一起的民族,冶金技術雖沒有殷那麼高明,卻諳熟騎馬民族的特長——戰爭。而且,他們有管理大批戰士和農民的能力,可以想見,在把這些戰士和農民巧妙地組織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的方面,周人的能力也高人一籌。在古代,民族都是按生活方式自然形成的,跟二十世紀的民族概念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正如上面談到的那樣,這裡所說的文明,似乎可理解為是在具有一定條件的地域內產生的,這種條件就是:謀生手段各不相同的眾多民族把形態各異的文化帶到一起,並把這些文化放到同一個熔爐裡,使之融合為一個整體。至少,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當然,這個巨大的熔爐勢必要以農業為基礎。

  只是有一點需要說明,筆者所屬的社會,一直處於中國文明的外圍地帶。

  在古代,這些草木繁生的島嶼還是一望無際的荒野,只有極少數人住在上面。這些人都很純樸,以採集為生,說話時拖著長長的母音。

  就在這時,傳入了一種水田式的種稻技術,這種技術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儘管還是非金屬製品,但犁鎬等工具類的東西也整套整套地傳了進來,還傳入了繩子、席子和草鞋之類的稻稈製品,估計水稻耕作方法也隨之傳了進來。這就等於說,無論是誰,只要老老實實地按照這套辦法來行事,都可以過上以種稻為生的日子,這一切就是當時那種條件下具有普遍性的文明。不過,當時並不像中國那樣,這裡缺乏具有多種生活方式的不同民族混合進來的條件,因而產生的是一個文化色彩極為單一的——也即是很單純的——古代社會。

  大概是在水稻種植傳入日本之後沒過多久,或是稍早一點,正是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時代。經過農業生產力大大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包括形而上的各種思想流派在內,中國古代文明可說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假如原封不動地使用「文明成熟」這個意義含混的詞匯,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古代文明裡甚至已經有了許多世界近代史才有的因素。似乎還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跡象,即從上一個時代繼承下來的各種形而上的思想流派已經在社會上紮根,每個流派都創立了培養人才的教育團體。

  一種叫做士的個性群體也自成一體地出現了。日本所說的士,是指封建諸侯大名的家臣,而中國這個時候的士則是指具有某種思想和志向、自己決定命運的單個的人。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那種如同青魚子(卵)一般以均等性和無個性的方式,隸屬於部族或家族的生存模式,仍然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所謂士,似乎講的就是既與這種形態相關,又與這種社會現實保持一絲距離的個性群體。

  中國歷史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後世的文化統一性高,但好奇心求知心卻減弱了。後漢末期開始,所謂亞洲型文化開始停滯。令人驚歎的是,這種停滯,竟一直持續到近代。可是先秦時代到漢代,中國社會生機勃勃,這個時期的人跟其他朝代的人簡直不像是同一個祖先的後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