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一六三


  酈食其開始講《書經》裡的一段故事。他說:遠古之時,有一位名字叫湯的為善之王,是殷的始袓,當討伐夏桀這個暴君之時,將桀滅掉之後,仍封其子孫在杞(河南省境內)為諸侯,以不絕夏的祭祀。這是因為湯王乃為至德之人。

  酈食其又說:周武王也有不斷絕先祖祭祀的思想,雖然曾討伐暴君殷紂王並將殷滅掉,但其後仍尋找古代聖王的子孫,予以適當封賞。說到這些,秦可謂是暴虐之極。滅亡了六國,卻不給那些王孫封賞土地,由此造成六國的祭祀全部斷絕。天下蒼生對此充滿怨恨。

  「是在怨恨嗎?」

  劉邦腦海的一角,閃出一個猶如油污的小小疑點,不過沒有講出口。假定天下不再怨恨,儒家推崇祭祀的主張就站不住腳。說到主張,倘若其核心部分不列人謊言,豈不就無法成立了嗎?

  「一點不錯,誠如先生所言。」

  劉邦將疑點又咽了回去,催著酈生快往下說。

  「有鑑於此,陛下應努力尋找六國的王孫。如果將君主大印授予他們,六國的君臣和萬民都會敬仰陛下的大德,人人都會高高興興地盼望大王作為天下之主登上寶座。強楚也會折弓伏盾,對陛下俯首稱臣的。」

  「……是嗎?」

  劉邦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美滋滋地駕上了酈食其吐出來的祥雲。這就是所謂主張的可怕之處吧!因為劉邦根本不知道,所謂主張,那可是像海市蜃樓一樣,只要拔除一顆釘子,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確實有道理,如果能做到這樣,強楚之類就毫不足懼啦!」劉邦雖然處於楚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但從酈食其像大蛘吐氣一樣吹出來的美好主張來看,當前這種處境似乎簡直就是小事一樁了。」立即命人刻出六國君主之印。」

  劉邦將人叫來,命其辦理這件事。劉邦擁有王權。印是王權的化身,他身邊隨時都有刻印的匠人。」要連夜刻出來!」

  劉邦一面下令,一面又對酈食其說:老先生恐怕要辛苦一趟了,能替我帶上這些印去出使六國嗎?不用說,酈食其一心想把儒家學說傳佈天下,他就是靠著這腔熱血活在世上的。在他的頭腦裡,辛勞也該算做一種愉悅,縱然暴屍荒郊野嶺也在所不辭。

  酈食其離開房間之後,劉邦突然感到饑腸轆轆,似乎歡樂的情緒也會大大促進消化,他口中叫道:「剩的酒菜也好,快給我拿來!」裝菜的盤子一送上來,劉邦就拉開架式大吃大嚼起來。就在這時,沒有鬍鬚的張良躡手躡腳地走了進來。「子房啊!」

  劉邦想把喜悅分給張良,一邊動著筷子,一邊把剛才酈食其獻策和自己採納的情況,詳細地講了一遍,張良聽後立時臉色大變。

  「大王的事業,到此也就宣告結束啦!」

  劉邦對張良的才華是深信不疑的。看到張良並不高興,他的語氣也變得柔和了,問道:「為什麼結束了呢?」

  張良伸手從劉邦手裡抽出筷子,以筷子為道具開始闡述道理。

  張良是老莊派,在對現實的認識上甚至比老莊派還要樸實,具有一種坦然面對的精神。他承認與一千多年以前的先王時代相比,經濟、文化和人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儒家之徒所崇尚的古也好,夏也好,殷也好,社會都很小,王權所及的範圍也極有限,農業人口少,戰事規模也不大。人心樸實率真,篤信鬼神,對王的服從心也很強。

  張良說:歷史已經走過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智慧發達,思想活躍,社會的規模也是殷湯王和周武王在位時所不能比的。以為只要能找到被秦滅亡的六國後代子孫,就可以復辟王國,恢復祭祀鼓舞人心,只不過是一種神話而已。

  「可是,子房。」劉邦說。

  「那些王孫不是會樂得額手稱慶嗎?就我來講,是想讓天下皆大歡喜,以壓倒強楚。」

  「大王啊!」

  張良已經有些不耐煩了,因為劉邦還沒有從酈食其主張的虛幻故事裡醒悟過來。

  「誠如大王所講,必須要使天下皆大歡喜。但是,靠這種天上掉餡餅的辦法,實際上額手稱慶的只有六國的後代子孫。而反過來講,就會有人陷入悲慘的境地,保不准還會有好幾萬人。」

  「什麼人會悲慘哪?」

  「陛下的幾萬名士卒。」

  聽到張良這麼一講,劉邦頓時恍然大悟。不過,張良又加上一句:「還有天下的遊士。」

  張良使用了這樣一種表達方式,指劉邦的屬下人等。他們原本都是天下的遊士,離開了舊六國之一的故鄉,拋下了葬有祖墳的山巒,告別了父母妻子,在天下四處流浪漂泊,又跟隨劉邦轉戰東西。

  「其道理很簡單,就是希望通過追隨大王而得到土地,哪怕是寸土也好。」

  只要不是無法理喻的怪人,誰都會這樣的。

  「誰知大王卻要聽信酈生的勸說而仿效先王之道,興韓,複魏,立燕、趙、齊、楚各國的後代子孫,倘若果真如此,這些游士就必定會捨棄大王而重返故鄉,為各自的國王盡忠效力。道理很簡單,這些遊士都想返回祖墳所在的故土。如果他們盡皆散去,大王究竟還想同誰一道去奪取天下呢?」

  「這個臭酈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