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一一〇


  原先戰國時期的名門子弟,秦統一之後,全都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張良的前半生也大抵如此。張良在博浪沙偷襲始皇帝沒有成功,遂流亡各地四處藏匿,更名改姓躲在下邳,在那裡過上了類似俠客的日子,這也與項伯十分相似。有一次,項伯因殺人之罪遭到追捕,逃到下邳後,經人介紹求助於張良。

  「豁出性命也要保護你。」張良慨然應允。

  對於張良來說,項伯並不是多麼親密的朋友。窩藏這個人既不是出自利害關係,也不是因為友情。」我這個人是具有俠義心腸的。」

  應該說,這是張良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表白。唯其如此,才十分果斷地採取了這一行動。這就叫做俠。

  這種倫理不是所謂行俠仗義或好管閒事之類,在後來的日本也好,歐洲也好,都找不到類似的精神。與十六世紀耶穌團體的殉教精神相比,立場雖然不同,但就其本質來說,果敢這一點是大同小異的。

  戰國時期正處於群雄爭霸階段,如前面說過的那樣,既是古代商品經濟發達的時代,又是思想活躍的年代。各種各樣的因素交織在一起,在中國歷史上以史無前例的新鮮活力造就了獨立的個人,以後,這種新鮮活力又以驚人的速度減弱下來。但不管怎樣,從戰國到秦朝,王朝不足以信賴,至秦代,因為絕對權力像餓虎一樣害人,個人與個人之間就不得不相互建立起橫向聯繫,以求得共同安全。

  一旦彼此聯繫起來,俠義精神就會發生作用,拋棄所有明哲保身和計較利害得失的人性弱點,達到與對方唇齒相依的境界。對於俠義之士來說,沒有道理可言,目的本身就是道理。在中國,唯有這種俠義精神和習俗傳到後世,從形式到內容經過千變萬化,成為中國楕神史上別具一格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張良受友人之托保護了項伯。還是要指出,張良並不是因為看中項伯才這樣做的。可以說乃是一種別無他圖的俠義之心,而俠的本質也就正在於此。

  保護起項伯之後,張良很快便對項伯產生了好感,也就更加熱心地保護他。

  後來,天下大亂,項伯前去追隨項梁所率領的大軍,項梁死後,又作為侄子項羽的一員部將東征西討,馳騁沙場。

  他隱約聽說過張良在劉邦軍中,而自下邳分別之後,彼此遠隔天涯,音信全無。

  當項羽殺人關中,在新豐台安營紮寨之時,項伯得知本軍將于明晨向霸上的劉邦軍發起總攻,暗自想道:「報答張良俠義之心的時候到了。」

  項伯內心的判斷是:「倘若置之不理,張良必死無疑。」

  接下來,項伯拋卻一切顧慮。他也必須表明自己的俠義之心。夜裡,他悄悄離開軍營,飛馬疾馳,單人獨騎一口氣跑進張良營地,偷偷地跟張良見了面。

  「跟我一塊兒逃走吧!」

  項伯沒有多說,只是重複這句話。毋庸贅言,劉邦軍敗北是明擺著的事實,張良會戰死在亂軍之中,也是不言自明的。項伯說:還是逃走吧!但沒有講是要逃到項羽軍中賣身投靠。他知道張良不是那種人,自己也不願親口勸人背叛。項伯甚至早就打定了主意,既然自己背著項羽與敵人接觸,如果因此與項羽失和,那就只有丟掉自己的名分,和張良一起逃走。他打定這樣的主意,也出於俠義精神。

  「是明天總攻嗎?」

  對於張良來說,倒是這個情報對自己的衝擊更大。至於是否逃走,張良明確闡述了自己的立場:「我的打算是先復興韓,再擁立出韓王,為其盡忠效力。既然為復興韓而投靠了劉邦,逃走便是不義之舉。總之,我想把公告訴我的明天早晨發動總攻的消息告訴劉邦,不要緊吧?」

  「不要緊。」

  項伯說。在這種情況下,項伯只是為盡俠義之心,除了這一極為單純而明確的目的,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這將洩露項羽軍的機密,然而從報答張良大恩這件個人的大事來看,洩密只不過是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那麼,公能作為一名證人,和我一同前往沛公的大營嗎?」

  「當然可以。」

  至於一同前往具有什麼樣的含義,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杲,項伯統統不去管了。

  二人當即快馬加鞭來到劉邦大本營。張良首先讓項伯在另外的房間稍候,自己前去謁見劉邦,轉告了明天項羽軍將要發起總攻的消息。

  劉邦嚇得瞠目結舌。

  他渾身上下仿佛癱了一般,下巴都抬不起來了。「是……是明天嗎?」

  他實在沒想到項羽對自己的憤怒竟會強烈到如此程度。「究竟是誰給主公出主意,往函谷關派兵的?」

  「是鯫生。」

  劉邦只說是個不值一提的傢伙,至於鯫生居然還是個經常在這間屋子裡端茶掃地的人,劉邦就沒有說出口,因為實在太丟面子。張良望著劉邦的臉,發覺情況不對,心裡在想:這個人貪心一來,簡直就像個孩子,恐怕還是其本人決定派兵的吧?

  「既然敢於封鎖函谷關向項羽挑戰,主公一定是有戰而勝之的把握啦!」張良並不討厭劉邦的這種性格,講這句話也不是在諷剌。接下來張良又問:怎麼樣?主公現在仍然覺得能打贏嗎?劉邦立時現出一副無地自容的可憐相,口裡說:「實在是……」

  他聲音小了許多,又說:拜託,還有什麼好主意,能擺脫眼下這種走投無路的局面嗎?

  張良也無計可施。事已至此,只有抓住項伯,請他做個息事寧人的調解人。劉邦聽到項伯的名字,大感意外,喘著粗氣湊過來問道:與卿是什麼關係呀?張良便把許久以前的那件事講了一遍。

  「這下可得救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