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三二


  劉邦還在泗上。

  劉邦依然熱衷於類似捕吏小頭目的那份差事,以蕭何從泗水郡衙觀察所得到的印象來看,他簡直就像一個大孩子。對劉邦來說,似乎工作性質越帶小孩子氣就越幹得起勁。每逢有公幹的官吏住到亭裡時,他必須裝成大人的樣子,他就找理由跑到遠處去,對接待並不熱心。蕭何時常聽到那些風塵僕僕來到郡衙的官吏們大吐苦水:「泗上的那位竹皮又不在呢!」

  每次蕭何都要替他辯護:「最近常有流寇盜賊出沒,他可能也是不得閒吧?」

  事實上,流寇盜賊正以異常的勢頭在激增。

  這時,早前的秦王政當上始皇帝已經十年。就始皇帝短暫的在位時間而言,此時已是末期了。堂堂大秦帝國裡,一提到耕者,就讓人想到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民工的徵集數量實在是太大了。這些徵集來的百姓或被送到邊疆充軍,或被趕到各地從事土木工程建設。

  逃亡者愈來愈多,他們一回到家鄉就會被抓去殺掉,因此在半路上當了流寇,為填飽肚皮而湧向別處掠奪糧食,碰上官兵追討,就逃進山裡暫避起來。

  「還是戰國那個時候好。」

  人人心裡都有這種想法。

  早前戰國時代,六國處於割據局面,各國國內的治安反倒都很好,既沒有如此繁重的勞役,也沒有出現動盪。而在秦帝國——這一在實行法治和建立嚴密官僚體系方面,在世界史上均處於領先地位的帝國——建立之後,卻完全成了另一番景象。也許是在這方面過於先進了,老百姓與國家及法律體系之間形成了骨肉分離的狀態,在嚴格的法律制度下,治安反而惡化了,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正愈演愈烈。

  征勞役的命令終於也下達到了泗上亭長的面前。

  「終於還是來了!」

  劉邦心裡煩透了。任俠放蕩的他早就發出豪言壯語:

  「要抗官以守民。」

  決不能按照官府的命令,把鄉親們從故土強拉硬扯地送到京城去。

  不過秦的制度在這方面是很嚴密的。為了使百姓不至於從法網中漏掉,他們的名單早已被掌握得一清二楚。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裡的中心是建在一片樹林當中的社(祭祀當地所信奉神靈的祠堂)

  社也被稱之為「書社」。每一個裡都有二十五戶人家,所有人的名字一個不漏地書寫在一本名簿上,名簿就收藏在社裡面,因此也叫書社。如果有官員前來巡視,全裡的人數和年齡一目了然,碰上要徵用人力去服勞役或兵役時,就方便多了。這種書社制自古就有,到秦朝又加上了類似戶籍保存場所的功能。

  在沛縣,如果制定要徵用的名冊,就將命令下達到各亭長,讓他們按名冊要求湊足人數。包括劉邦在內的各亭亭長帶領那些被徵用的民工到沛城集合,協商的結果,竟確定由劉邦本人帶隊前往。

  「讓我帶隊呀?」

  劉邦突然說自己很不願意。

  「這份差事沒意思!」

  「為什麼?」

  在場有人問了一句。

  「因為是劉邦嘛!」

  這就是全部理由。即便想詳細陳述理由,劉邦也找不出詞來。

  「你不是亭長嗎?」

  「我首先是劉邦。」

  噢,原來如此。

  不過,在場的亭長們還是費盡唇舌說服劉邦,鼓動他接下這份差事。大家的鼓動終於讓劉邦來了精神,決定帶隊前往。劉邦通常都是這個樣子的。而且他自己並不算勞力,只要把人如數帶到現場,作為亭長的他就可以一個人返回了,這一點也讓他感到輕鬆了許多。

  前往的目的地是驪山。

  「那是為皇帝陛下修建陵寢的。」

  縣裡的官員作過詳細的指示,所以劉邦知道這份差事的分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