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三〇


  第一個舉起反秦義旗的陳勝說過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說,這句話已在毀滅封建諸侯制的秦帝國社會的理論根基中深深紮下了根。但也不等於說,誰都能戴上一頂冠,故意做出那種癲狂怪異的樣子。從制度上講,至少官吏屬￿士,可戴上一頂象徵士的冠。

  平民百姓是不能戴冠的。他們只能紮上用一小塊布做成的頭巾,這才能與幹活時穿的衣服相配。

  比如,亭長劉邦手下就有幾名平民部屬。他們是負責看門或跑腿抓人的,被稱之為「亭父」或「求盜」,只在腦後戴一塊白頭巾,不能戴冠。在泗上整個區域內,只有劉邦一人戴著冠。

  這頂冠也不是隨便在什麼地方都能見到的那種,而是他自己煞費苦心研究出來的,材料用的是竹皮。竹皮可以閃閃發光,劉邦就喜歡這一點。更有趣的是,整個冠的底上還鼓起一些濃淡相間的微妙的紋路,儀錶堂堂的他戴上這頂冠,誰看了都會大開眼界的。甚至有人說:

  「劉大人的冠,是用南方神獸的皮做成的。」

  那竹皮也不是本地的細竹,而是從薛(位於山東省滕縣東南)產的竹子上剝下來的。劉邦為了得到這種竹皮,竟然特地派手下的亭父到薛跑了一趟。劉邦雖說缺少才能,但肯在自己的儀錶風度上下功夫,從這一點來看,他也絕非胸無大志的凡庸之輩。順便說一句,看來他相當喜歡這種竹皮冠,即使在建立漢朝當上皇帝之後,平時也總是戴在頭上。世間將它稱之為「劉氏冠」。

  在某些不為人所注意的,有點滑稽,卻又可視為大問題的地方,劉邦好像頗有些可取之處,他在這方面的敏感性,也恰似一頂劉氏冠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好了,現在我們來講另一位——蕭何。

  與縣相比,郡所轄區域要大許多,此事自不待言。沛縣所屬的郡,叫泗水郡。

  郡有監郡,叫禦史。蕭何的才幹傳到禦史的耳朵裡,因而被提拔上去當了郡吏,所擔當的職務叫「卒史」(相當於現今日本的警察部次長,中國的公安局副局長)。從郡衙所在地到劉邦所在的泗上不遠,有蕭何做後盾,劉邦的工作就好幹多了。

  誰知禦史經過仔細觀察後,對蕭何的才幹愈發感到驚訝,於是說道:

  「乾脆到朝廷去當官吧!我也可以給你想想辦法,讓朝廷委任下來。」

  如果能獲得朝廷的委任,那就是堂堂正正的官員,而不再是當地錄用的微不足道的小吏了,但蕭何卻斷然予以謝絕。連離開沛縣,蕭何心裡都挺不痛快的。

  蕭何鄭重其事地陳述了謝絕的理由,他說:

  「下官想在這片土地上終老一生。首先,沛是下官的故鄉,下官喜歡待在故鄉。留在泗水郡可以為沛縣做不少事情,對現在的職務,下官感到非常滿意,可是一旦榮升到朝廷做官,就不知道會被安排到什麼地方去赴任了。」

  蕭何心裡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最近他已看清秦帝國的結局,倘若當上朝廷的命官,實在不知道未來的宦途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還不如先留在泗水郡,與地利人和的沛加強聯繫,以備萬一之時抬出劉邦把沛守住,這一構想在蕭何胸中已悄悄孕育出來。

  劉邦興致勃勃地當著泗水的亭長。

  在當時,官吏之間有一個說法,叫「每五日洗沐一次」。

  就是以洗頭髮為名目的休假,每五天裡有一天。提任亭長的職務,要住在亭裡,第五天他才能到外面去住,偶爾回一趟沛縣豐邑中陽裡的老家。

  家裡,長兄劉伯負責種地,由討厭劉邦的長嫂主持家務。劉邦的妻子呂氏夾在中間,她生了兩個孩子,也幫忙幹一些地裡的活和廚房裡的事。嫂子是個心眼不好又爭強好勝的女人,呂氏吃了不少苦頭,許久許久以後,她還對這段日子滿腹怨言。

  劉邦也不喜歡大嫂。當他取得天下時,兄弟的孩子都被封為侯,只漏掉了長兄伯的孩子。老父親太公向他求情說:「阿伯的孩子也該給封個什麼。」劉邦當即現出難看的表情,竟然說:「唯有那位大嫂的孩子不招人喜歡。」可見他也恨意難平。當他還在家鄉一帶終日遊手好閒時,常常把一大群朋友帶回家,讓嫂子給他們弄飯吃。嫂子每次都沒有好臉色,有時還故意用飯勺子把鍋底刮得吱嘎亂響,就差沒說出:「沒有飯啦!」客人們都嚇得跑回家去,可劉邦過後一檢查,竟然發現鍋裡還有很多飯。

  「什麼人嘛!」

  劉邦心裡恨得癢癢的,他當上皇帝以後,對這件事還是耿耿於懷。同時,我們插進來的這段故事也充分表明了他成長的環境究竟是什麼樣子。

  每次劉邦休假回到家裡,呂氏都要衝著他發嫂子的牢騷。

  「好了,不要說了!」

  劉邦每次都只能這樣說上一句。他雖好色,卻不善於跟女人囉裡囉唆地糾纏。劉邦即便休假回到家裡,也是整天出外閒逛,不到天黑絕不回家。有一天休息,劉邦回到豐邑家裡,恰好呂氏帶兩個兒子到田裡去了,不在附近。他只好跑到別人家去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