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二四


  侯生在想,不時地朝車上的信陵君看上一眼。侯生這是在試探對方,看是否值得為之效力。

  信陵君也有所察覺,始終保持著溫文爾雅的表情,在車上靜靜地等候。見此情景,侍從們和集聚在市場上的人都悄悄地罵起侯生來。過了一會兒,侯生才在街上說道:「這位就是我方才給公子講過的朱亥。」他叉著腿站在大街上跟身份高貴的人講話,也實在是太不懂禮貌了。但信陵君卻毫不在意,仍舊是恭謹有加,下車走到朱亥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請求道:可否請朱先生也做我的賓客?誰知朱亥竟把臉扭向一邊,根本不作回應,非但如此,甚至對信陵君的施禮也沒有回禮。

  朱亥的這種態度,從最普通的角度來考慮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身份高貴的人以厚禮要自己去當賓客,在這種場合下,可以認為他那是在賣弄「知遇之恩」,接受此類知遇之恩,就會再無退路,比如讓你去死,你就不得不為其捐軀,可以說這正是當時的俠義之道。侯生也好,朱亥也好,肯定都知道被當成知己之後必有災禍降臨,因此都竭力脫身以自保,然而最後朱亥得以逃脫,侯生本人卻屈服於信陵君的優厚待遇,答應去做賓客。也就是說,他已做好了為俠義殉死的心理準備。

  之後,侯生便在信陵君陪伴下走進宴會現場。信陵君拉著這位看門老人的手坐到上座,很快就滿場酒氣。當宴席進行到一半時,他指揮與會者祝這位看門人健康長壽。

  宴會快結束時,侯生朝信陵君叫了聲「公子!」隨即說道:我受到了公子十分隆重的禮遇,不過此前我這邊也早已為公子盡了力。在那個熙熙攘攘的市場裡,我讓公子等在車上,一個勁地站在那裡跟朱亥說話,當時市場上的人看到公子越等態度越謙恭,都很尊敬公子。看到公子是一位對賢者真心謙恭禮讓的有德之人,大家都交口稱讚。與此相反,眾人都齊聲譴責說:這個侯生,難怪他只能是個看守城門的小人!隨後我打發人去調查過這件事,絕對沒錯。

  必須說,侯生的這種態度,對瞭解戰國末期社會的一個側面是很重要的。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由此帶來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賢者的才幹也成為商品,顯露出待價而沽及按價沽出的趨勢。與此同時,封建貴族所施之「恩」也被賦予了商品價值,賢者就必須對「恩」獻上「報酬」,這種「報酬」也就具有了與「恩」相適應的、足以用數字來表達的價值。也就是說,在這種場合下,侯生就以上面所說的交換條件,與對方形成了某種借貸關係。

  「誠如先生所言。」

  信陵君表示完全理解。

  在發生上述故事的時間裡,趙一直受到秦的攻擊。趙無法取勝,國都邯鄲終於為秦軍所包圍。趙王及輔佐他的平原君便向魏請求救援。魏王曾一度派出十萬大軍,但中途又怕與秦交戰,遂令停止進軍。趙平原君寫來一封信責備魏信陵君。信中說:「人們都說公子乃世上高義之人。看來似乎與傳言不符。且公子姐姐(平原君夫人乃信陵君之姊)亦在危困之中,難道公子還不憐惜嗎?」但魏王仍舊不許出兵。最後,信陵君只好下決心率領極少數食客前往,說來就是準備單槍匹馬赴趙救援。面對強大秦軍而以微弱之勢前去阻擋,恰如以卵擊石,必死無疑,但信陵君還是從國都大樑城出發了,經夷門而出。將出之際,他向看守城門的侯生打了招呼。侯生說:「請公子前往。我因老邁恕不能同行。」連一句幫忙的話都沒說。受恩的賢者在這種場合是要提供建言的,而施恩一方則期待能得到有針對性的錦囊妙計。

  「不對勁呀!」

  信陵君往城外走去,心中好生疑惑。自己一直以士禮厚待侯先生,自覺並無疏漏之處,可是看到侯先生的那種態度,或許有過什麼疏漏之處也未可知,想到這裡,他又讓馬車折回夷門。侯生笑著說道,知道公子必會返回,於是在耳邊說出必勝妙計。最終,信陵君運用其所獻妙計出奇制勝,不過此時侯生也早就離開了人世。原來,侯生與信陵君告別時說:我已老邁不能隨軍前往,故公子抵達戰場之時,將在事先計算好的日子刎頸自盡以送公子出門,順便請公子帶上朱亥,必有大用。不久,侯生即在約定之日以利刃切斷頸動脈,當場身亡。對恩,可用賢作為商品來加以回饋,然而在更高層次上,當整個人格被視為知己而獲得尊重時,就無法予以報答,只好以死作為酬謝。侯生就是實踐了這一信條。如此這般的一些名士,他們的風尚、倫理觀念及進退法則,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形成,我們插入的這段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我就是信陵君嘛!」

  劉邦暗地裡總是擺出一副這位大俠客的樣子。要想知道劉邦如何喜歡這位大俠客,看他後來的表現即可略知一二。又過了數年,當劉邦已可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時,曾屢次經過大樑城,每經過一次都要給當地人一些金錢,讓他們拜祭信陵君,並要求他們保證祭祀不絕。

  劉邦歷來討厭瑣事纏身,不喜歡講究繁文縟節的儒家。不過,對如狼似虎般將法的利爪伸向平民百姓的法家更是不勝其煩,因為他自己就親身經歷過秦的那種世道。要麼索性就用道家,但其思維又高不可攀,實在讓人無法探明就裡。對劉邦來講,就只剩下一個俠字。也就是說,只有信陵君是他的教材,是可效仿的榜樣。他當初在沛城市面上第一次見到樊噲時,心裡就想過:「這位就是我的朱亥。」

  此外還有許多類似侯生的人物,說到蕭何曹參等人,劉邦也始終認為,對於他來說,他們其實就是侯生。當然,這時蕭何的身份遠比劉邦要高。而且蕭何本人對劉邦其實並不大放在眼裡,他的評價是:

  「劉邦固多大言,少成事。」

  這是說,劉邦本來就是一個愛講大話的人,從沒幹成過一件能證明那些大話的實事。依蕭何之見,要成就一番事業,要麼是有權力,要麼就要有財富。劉邦二者全無,想成事也無法辦到。對於蕭何來說,劉邦只不過是一個自詡為俠客的人,自己只不過是對他高抬貴手而已。然而在劉邦的盤算裡卻不是這樣,他把蕭何當成手下人來對待,正準備學信陵君的樣子,對其施以知遇之恩。

  「蕭何乃是我的手下。」

  劉邦在城裡曾這樣說過。

  蕭何恐怕也會常常吃不消吧!

  信陵君有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謙虛。不論何種身份的人,只要發現是賢能之士,就尊為師表謙恭以對,但劉邦卻不是這樣,視蕭何如草芥,有時甚至極為粗暴無禮。當然,信陵君本系貴族,謙恭也可以是德;但劉邦這樣出身貧寒的地痞無賴就不同了,倘若愚蠢地對蕭何之流表示謙恭,那就等於是在乞求憐憫,人們並不認為是美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