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就曾這樣寫道。在以家族序列為根本原則的儒家學說裡,葬禮是一項重大儀式,但在當時,儒家學說還沒有普及。不過,儒家學說產生以前,這片大地上就有可稱之為固有習俗的家族原則,倘有喪葬儀式,便會有許許多多的人聚攏過來,人人都在幫忙,實在是關心備至。 項梁對這些喪事全部一手包辦。即便是一位無足輕重的市井老爺子亡故了,項梁也要聚上一幫人舉行隆重的葬禮,整個場面甚至會讓人以為死去的是一位王侯將相。而這位老爺子留下來的孩子們就會對如此隆重的儀式深受震動,都會對項梁感恩不盡。自然,項梁是從不接受謝禮的。 碰上為有影響的人物舉行的大規模喪葬儀式時,項梁便宛如全軍統帥一般坐鎮後堂,指揮手下一班人馬。令人感到滑稽的是,整天過著這種日子的項梁,不知不覺之中竟有了許多屬下人等,舉行喪葬儀式時就將他們全部帶過去,各盡所能分派工作。每次喪葬儀式,項梁都會發現新的人才。 「這個人能帶一百多人呢!」 一旦暗中發現,項梁就特別予以關注,教給他各種知識。人的才能天生就參差不齊。有的人起初看上去仿佛具有耀眼的才華,沒過多久,又會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那傢伙只有嘩眾取寵的本事,根本就無法統領更多的人。」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項梁就會根據其本事,作出適當的安排。 說起來是後話了,當項梁後來舉兵造反時,將以往在葬禮和勞役現場培養教育出來的那幫人,都按其所能給了個職位,但也有漏選的。其中有一個某某人就來抱怨說:為什麼不重用我呢?當時項梁就鄭重其事地說: 「你還記得許久以前某人葬禮的事嗎?」 又說,那時給你安排了這麼一件差事,你卻沒能辦好,所以這次不再任用你。這位某某人大概不是能力不強,而很可能是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舉兵造反是帶有賭博性質的,此時每個指揮官能力的大小並不那麼重要。尤為關鍵的是要團結,凡有可能危害團結的人都必須事前排除掉。只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瞭解項梁是何等人物了。 始皇帝駕崩,末子胡亥即位。 胡亥即位第二年的七月,江南陰雨連綿。在這連綿不絕的淫雨之中,陳勝吳廣和其他應征服兵役的人一起起來造反了,地點在揚子江以北一個叫宿縣的地方,碰巧的是,這裡離項梁項羽老家的下相很近。在秦官差帶領下,他們正被引領著往北方趕路,跟那種在軍營驅使的奴隸差不多。他們所到達的宿縣附近本是一片低窪的濕地,大小河流經常氾濫,形成了常年積水的沼澤。一到連續降雨的日子,大大小小的沼澤就連成一片,仿佛成了一望無邊的湖泊,令過往行人根本無法通過。 「根據秦的法律,在規定日期內不能到達的要處以死刑。逃跑也是死罪。反正是死,乾脆起來造反吧!」 在陳勝的煽動下,此前如羊群一般服服帖帖的夥伴們一下子變成了一群狼。他們殺死秦派來監管的官差,向四面八方發出檄文。 「扶蘇皇子和項燕將軍起事啦!」 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震撼了四面八方。已成故人的扶蘇生前與項燕毫無瓜葛,但在這種時候卻成了最響亮的名字,轟轟烈烈地傳向遠方。陳勝和吳廣發現,一旦行動起來,連附近的秦軍都驚恐萬分地加入了反叛軍,因此覺得已沒有虛張聲勢的必要,決定將扶蘇、項燕的名字拿掉,堅持使用陳勝吳廣的真實姓名。在宿縣這片沼澤地裡爆發了如此大規模的叛亂,消息傳至各地,當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四面八方一群群服勞役的民夫相繼起來響應,很快就形成了驚天動地之勢。 沒有人對秦的政治抱有好感。法律制度和官僚制度是始皇帝創立的用於平民百姓身上的實驗性政治,在舊秦國狹小範圍內獲得了成功,但在自古以來就保持農業社會傳統的那些地區,則與過去的習慣有很大差距。對於天下老百姓來說,這世界就變得好似大地上布遍了荊棘,簡直無法生存下去,而且總有服不完的勞役,連維持生計的時間都沒有。人們背井離鄉被迫去服勞役,成百、成千乃至上萬的人擠在一起,整天生活在工棚裡。這些人對國家怨聲載道,只求獲得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既然在服勞役,就要過有組織的生活,於是就有了組織。整個組織奮起造反的話,就會原封不動地轉化為民間軍隊。 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吳中城時,已變成了這樣的說法: 「長江(指揚子江)以北,遍地都是流民和反叛士兵!」 還有傳來的消息說: 「秦軍也一批接一批地向反叛軍倒戈了!」 一切都跟事實沾點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