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江南叛亂

  中國這片大地的情況,尚有許多令人費解之處。

  「江南」,指的是後來被稱為長江以南的地區,在當時(公元前2世紀),一直被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人們視為帶有異國情調的地域,居住在那裡的人(吳、越及楚)則被當成異族。

  當然,江南廣大地區的人們早已引入漢字,並用來傳情達意。這些漢字均起源於北方,且已達到很高的水平。這些文字也成就了江南民族的詩集,那就是與北方漢民族的《詩經》遙相呼應的《楚辭》。所謂楚,即是指江南的一大片地域。此外,漢民族其他方面的文化也被接受過來,比如修建城郭就是一種中原式的做法。

  不過,江南仍有許多與中原不同之處。中原人也許因為與騎馬民族混血的緣故,個頭大都很高,臉長。而這些南方人卻絕大多數個頭都很矮,圓臉,雙眼皮,當地的風俗習慣流行文身,這是北方漢民族無法想像的。

  古代,中原地區歷來把江南那些人視為蠻族,稱之為「荊蠻」。

  只以一個荊字,也可以表示該地域。

  在江南風俗民情裡,上層人物多學北方漢族之風,而下層老百姓則更多保留原始的習俗,不僅文身(大多刺成飛龍),而且斷發。只斷發這一項,就與北方漢民族根本相悖。四面被異民族包圍的中原漢民族以俗(髮型與服飾)作為文明的基礎。再進一步說,與服飾相比,俗的基礎在於更重視髮型,比如,在漢民族圈以外的草原上,居住的是策馬飛奔、追逐羊群的騎馬民族,儘管由於民族不同,剃法有所差別,但一律都是辮發。漢民族則是任由頭髮長長,在頭頂上整齊地束一髮髻,這就是所謂的束髮。

  江南那些蠻族的所謂斷發,近於一般所說的剃。順便說一句,當進入13世紀,蒙古人征服漢民族建立元朝時,又將揚子江以南的原住民稱為「蠻子」。

  被漢民族眼裡原本視為野蠻至極的蒙古人稱為蠻子,這些南方人恐怕也會感到無地自容的。到了公元13世紀,江南已經被充分漢化了。但當身為少數民族的蒙古人進入漢民族地區時,肯定覺得揚子江以南的風土民情有點異樣,便根據這異樣部分將當地人稱做蠻子。如果說到13世紀還屬￿「異樣」,那麼在公元前的那個年代,其蠻子的特性更是遠非後世可比的了。

  首先,江南的語言就與北方差異甚大。儘管是從北方傳入的漢字,但每個字的讀音卻全都是江南腔調,這種情況直到現在也依然如此。即使是到了近代,一些北方人恐怕也仍然認為自己是正統的漢民族,而將這一地區稱為南越或百粵之類,一旦移居到這些地方(比如廣東省),則又將自己稱為唐人。

  在古代,這些地方不僅與北方風俗迥異,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邊,靠潛水捕魚為生。北方漢民族則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會游泳,更不會江南人引以自豪的潛水特技,反倒將這類本事視為野蠻。不難想像,古代曾帶著稻穀漂洋過海來到倭之諸島的,很可能就是這些江南吳越之人。當然還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隨著海潮漂流到朝鮮半島南端,再從那裡跨過位於現今日本福岡、佐賀兩縣北部的玄海灘到達倭島的。關於倭人的風俗習慣,著名的《魏志·倭人傳》裡是這樣記載的:「男子大小皆黥面文身……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沒捕魚蛤,亦以厭大魚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風俗,與揚子江以南荊蠻之習性何其相似。如果二者之間有聯繫,那就可以說,這一地區的風俗又越過大海傳到了遙遠的日本。

  同在這片大地上的中原地區和揚子江以南地域,在飲食上也各不相同。北方黃河流域不適宜種植稻米,因而不吃米飯。江南——揚子江、錢塘江流域——因氣候溫暖多雨,是這片大地上最適合種植水田的富饒肥沃的地區。將稻穀帶到這裡的荊蠻,人口以絕對壓倒北方之勢不斷增多,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這片大地上,從殷周時期起人口就很少,且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後來人口逐漸增加,各地相繼得到開拓,直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才開始形成由「中國」佔據的廣大領域。各諸侯國並起,互相殘殺。進入該時期以後,米食民族已將揚子江以南地域全部分割完畢,形成各自的國家,開始以中國人身份和其他國家打起仗來。此時江南有三個國家,楚、吳,還有越。儘管已分成三國,但在北方漢民族看來仍是難以區分的一片地區,仍將其當成一群趣味迥異的傢伙來對待。

  楚、吳和越,大體上可以看成是同一族群。

  在中原漢民族眼裡的這些南方蠻族,從最一般的角度來看,其性格也與漢民族大不相同。正如《楚辭》裡所表現的那樣,他們感情豐富,多激昂慷慨之士,平時喜歡在水田邊唱歌跳舞,男女相愛的方式也比北方歡快熱烈,有時甚至放蕩不羈。

  自古以來,就有人將江南這三國風氣的特徵概括為:

  「楚之豔麗舞踏,吳越之歌謠。」

  打仗的風俗自然也與北方不同。江南人身上還保留著蠻性,打起仗來猶如火山爆發,兇悍無比,但在戰術上卻缺乏計劃性,一旦戰鬥形勢陷入艱難境地,就容易士氣低落,人心渙散。日本人被認為血管裡流著江南人的血脈,從日本列島數千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也能看到這種特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