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始皇帝回宮 秦朝的始皇帝名字叫政,他征服諸侯六國並將中國完全置於其絕對統治之下,系於公元前221年。在此之前,中國一直處於被認為是正常狀態的四分五裂之中,即處於各諸侯王國割據的局面。可以說,統一乃屬不正常狀態。 「——那個傢伙,就是皇帝嗎?」 ——秦始皇在位期間經常到全國各地巡幸,許多在路邊見過他的人都會從內心裡發出這樣的疑問,其中恐怕也包含著被他滅掉的各國遺民的複雜感情。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等於出現了這樣一種結果,即統一中國實屬愚蠢之舉,說來幾近於虛無縹緲的幻想,卻由他給變成了現實,此舉不禁令人疑竇叢生。首先,皇帝二字本身就是個新詞,完全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因該詞還很新穎,人們尚不熟悉,內心自然尚無對皇帝本尊抱有崇敬之意的習慣。 在此之前,統治各諸侯的是王和貴族。但是,秦始皇把那些有關王和貴族的制度全都廢除。以前,平民生來就是民,將那些天生的王和貴族奉若神明,從來沒有窺伺其天賦地位的念頭,因此,天下得以穩定地治理。只是在遇上大饑荒的時候,老百姓才成群結隊地四處流浪去尋找食物,根本不去理睬那些所謂的王和貴族,僅此而已。 始皇帝將各諸侯國過去施行的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實則荒謬的制度,統統予以廢除。代之而來的是建立起中央集權這種匪夷所思的機構,並將其像一張大網似的遍佈整個國家,企圖以這張由官僚機構組成的精密大網,將所有老百姓都收入網底。其中所依據的原理就是法,以法論刑罰,以法行稅收,以法征勞役,如此等等,一切均照法強制執行,這些都是人們以前從未經歷過的。只有他那一直處於邊遠地帶的秦王國的人民曾有過這些經歷。總之,整個國家現行的各項制度,全部都是征服國秦原來的一套做法。 「王的時代已經結束,一切都改姓秦了。」 由此帶來的繁文縟節,讓從未經歷過的中原老百姓不勝其煩。而且不只法制方面的繁瑣,連對那些有權有勢的官僚該如何表達尊敬之意,人們都躊躇再三,只因過去從不曾有過此類傳統。 後來人們才漸漸理解了,只有皇帝才是這片大地上的唯一權威。也就是說,只有皇帝一人掌握著這套官僚體制,並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以運用,一切都由皇帝親自作出裁決。而且只有皇位可以世襲。既然貴族這一難以界定的中間階層已不復存在,情況就好比皇帝本人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了。換句話說,這情景就等於是皇帝自己孤懸在一棵大樹上,下面所有的人都是平民百姓。 這豈不是說,只要打倒皇帝,自己就能當上皇帝了嗎? 這個奇特而又符合情理的念頭,在很多平民百姓的頭腦裡滋生出來,如此怪誕的政治理念在之前的歷朝歷代還從不曾有過,這肯定也是目前這套制度的創立者始料未及的。 這位皇帝制度的創立者對大興土木情有獨鍾。所有能被他調動的平民百姓都被征來做這些事情,其中包括為他修建宮殿,在他生前就修好陵寢,還要修築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禦道,而在這些民工裡就有一位名叫陳勝的人。後來,當他煽動民工夥伴為打倒皇帝而奮起反抗時,還曾高聲激勵那些誠惶誠恐的民眾,講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王侯的人也好,當將相的人也好,不都跟我們想像中一樣,是生活在世上的普普通通的人嗎?)不過,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並不是他的獨創。作為施虐者的始皇帝也是有份的。如果沒有始皇帝開創的史無前例的政治空間,縱使陳勝再怎麼揚起皮鞭震得地動山搖,再怎麼吐出那句名言,民工們也不會一呼百應的。 由皇帝孤身一人直接面對天下所有的民眾——當時中國人口有五千萬——可以想像對於極端自信的始皇帝來說,也多少有些擔心和緊張。只是他並不想利用官僚體系去遮擋,而只想靠裝飾自己來掩飾。他企圖把自己嚴密莊重地武裝起來,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他還創造了皇帝這一稱號,也制定了只有他自己才能使用的第一人稱。他把自己稱為:「朕」。 也就是說,這個字就成了皇帝專有的自我稱呼。 他甚至還為皇帝出行到全國各個角落而專門修建了禦道,這一重要舉措也完全是為了彰顯他的至高無上。他修建如此龐大的道路網,也許與幾乎處於同一時期的遙遠的羅馬帝國建成的軍用道路不無聯繫。甚至還可以認為,雖說東西方之間尚無正式交通往來,但也有可能是聽到傳聞,他才產生這個念頭的。其水平雖未達到羅馬帝國的道路那麼規範堅固,但整個工程也算是精心之作。路面上滿鋪石子,每一粒石子都是民工蹲在地上用小槌子一個挨一個敲進去的,聯想到他們的勞動強度和整個道路網工程的浩大,其調集的施工隊伍的規模之大也就不難想像了。 「天下億萬蒼生都歸我一人所有。」 也就是說,他這種權威理念的具體表現,就是把無數平民百姓從他們所居住的鄉村驅趕出來,使其成為從事各項土木工程建設的民夫;此外,還表現在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為理由,大肆殺戮平民以儆效尤。比如說,有一次,一塊隕石從天上掉了下來,由於那塊隕石上刻有對始皇帝不吉利的字句,他便令人查出罪犯,然而最終也沒有查出來,以此為理由,他就把隕石掉落地區周圍的百姓全部斬盡殺絕。 「殺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