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關原之戰 | 上頁 下頁
一八七


  「關鍵是人心。諸將萬眾一心,擊潰眼前敵人不用二十日,但看目前樣子,最終大概要從我方的內部開始崩潰。」

  (哈哈,是嗎?)

  家康終於有了必勝的信心。三成自己這麼說,西軍實況肯定如此。再進一步作敵人內部工作瓦解之,東軍就愈發穩操勝券了。

  家康向前線的井伊、本多兩位軍監派去急使,命令他們:「加緊瓦解敵軍!」

  尤其對西軍猛將宇喜多秀家和大谷吉繼,要打進去勸誘內應的使者。這個戰略的要點,即通過外交與懷柔使敵軍兵力減半,再動刀兵。

  家康在三成信中還看到一條自己十分喜歡的消息。

  即毛利輝元不可能上陣這一條。為了將輝元和毛利大軍困在大阪,家康及其幕僚不知耗費了多少苦心。幸虧相當於毛利軍參謀長的吉川廣家與德川方裡應外合,利用廣家去做了毛利家的內部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三成的信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三成似乎還不知道家康已經離開了江戶。

  從信上看,開頭寫有一句「似在等待甚麼」,這說明三成認為家康上陣的可能性是模糊的。但信的中段有這樣語氣的文字:「輝元大人現在還沒出馬,連百姓都百思不解。不過,家康若不來,輝元大人繼續留在大阪也無妨……」

  這段話的真意想說甚麼呢?此前往來書信的內容家康不知,他有點難以破譯,但沒關係。家康從此信中得到的信息是:三成不知道家康是否要來美濃。

  (三成確實不曉。)

  三萬人以上的德川直屬大軍從江戶開拔了,家康在軍中,這一切三成好像一無所知。

  (何其粗心大意呀。)

  雖是敵人,家康卻從心情上覺得三成挺可憐。這麼多人馬從江戶出發,佈滿東海道,若在江戶和東海道各地撒下間諜,馬上就會清楚敵情。就連這樣的事,三成好像也沒做。

  (總而言之,我知道了一件好事。)

  家康有了自信。他過了三島驛站後,開始採取隱秘行動,讓人覺得家康不在這支大軍中。譬如證明家康所在的馬標,已裝進箱子裡秘藏起來。行進路上坐的轎子,儘量使用外觀素淡的。這些安排與努力都有了回報。

  這種場合,若是秀吉,必然特意將外出的裝飾搞得富麗堂皇,沿途散播誇大的消息,以挫傷敵軍鬥志。這是秀吉的慣技。家康相反,這個老人好似潛行一般。此乃家康的愛好,但也不僅僅是愛好。

  ——家康來了!

  家康擔憂敵方聽到這消息後,大阪的毛利輝元會理所當然地來到美濃。

  (總算萬事盡隨人意。)

  家康讀著三成的信,心裡感到滿足。

  ***

  致增田長盛的信函發出後,三成一直在等待反應。

  (讀了那封信,長盛也能察覺到美濃的危機,定會勸說毛利輝元大人出馬。)

  「純是白費心思。」

  某日,針對此事,左近這樣說道。

  根據毛利家的家風與傳統來看,輝元及其幕僚不可能採取積極策略。振興毛利家的是毛利元就,元就的臨終遺言是採取保守策略。爾來三十載,毛利家對侵犯山陰和山陽的敵人皆投以防衛對策,從未嘗試踏出領地爭奪天下。

  「歸根結柢,輝元大人不會出馬。」

  左近這樣判斷。

  在左近看來,毛利家的輝元雖被推舉為西軍統帥,但他只考慮無論哪方勝出都要設法保住自家和領土,並以此來決定行動,他絕不可能賭博。

  「果真如此,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事了。」

  三成說道。西軍若失敗,家康無論如何都要處理毛利家及其領土,若不沒收鋪展在山陰和山陽的廣大領土,家康再無領地可封給東軍諸將。

  「計算一下全日本的土地,就會明白了。」

  三成這位計算專家說道。

  他確實言中了。

  戰後,毛利家的領土遭家康沒收。毛利哭泣哀求,總算得到長門、周防(山口縣)二州,但很難養活龐大的家臣團,德川時代三百年中,毛利家一直處於窮困狀態。後及幕府末期,這個長州藩總算拋棄了傳統的保守主義,開始瘋狂地挑戰德川家。

  §91.家康上陣

  家康西進。

  東海道沿途驛站,全都擠滿了人馬。家康直轄的三萬二千大軍旌旗招展,一直向西進軍。對此,西軍卻未獲得任何情報。

  九日,抵達三河岡崎。

  十日,抵達尾張熱田。

  大軍已經進入濃尾平原,西軍仍毫無察覺。十一日,家康進入福島正則的居城尾張清洲城。

  從尾張清洲到三成的大本營美濃大垣,直線距離不過二十五公里。儘管如此,西軍還沒發覺。

  「總算成功了!」

  到達清洲之夜,家康在清洲城聽取敵軍情報,同時感到心滿意足。自己進入了尾張,敵軍卻一無所知。

  「治部少輔等西軍諸將,好像全是傻瓜。」

  按家康的觀察,以美濃大垣城為中心布下的西軍陣地,其注意力悉數被前面赤阪東軍陣地吸引住了,竟沒發覺來到背後的家康及其大軍。

  (這也太馬虎大意了。)

  家康終於瞭解了西軍的體質。從諜報這一點看頗有缺欠,幾乎可謂殘疾了。

  家康故意不穿戴盔甲,便裝進了清洲城。少刻,赤阪前線的藤堂高虎來訪,謀劃議論到夜半。高虎擔任家康的諜報官。謀劃的內容是駐紮赤阪的己方諸將可靠與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