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宮本武藏 | 上頁 下頁
三二


  三宅中計了。刀子的位置由上漸漸移往中間,向前突刺。

  「沒用的!」

  大喊這一聲的人是武藏。武藏如花開一般地行動,拿著短刀拆解三宅的攻勢,輕輕伸出長刀直逼三宅的臉頰。

  與其說是武藏出刀,應該說是三宅將臉頰貼上了他的刀鋒。

  三宅整個人仰倒在地,無法站起來。同伴趕緊上前照應。武藏稍微瞄了他一眼,丟下一句:「敝人馬上送藥和白布過來。」

  便走進內室,然後拿著那些東西迅速幫三宅包紮。

  這種從容不迫的行動,是以前的武藏所未曾有過的。岩流島對決之後的武藏,其武術明顯地臻於成熟,連帶地整個人的性情也有所轉變。三宅軍兵衛在這場比試之後,不但不記仇還對武藏十分傾倒,成為其門下。或許說這時的武藏已經開始具備感化人的能量了。

  二

  武藏之後來到京都,停留了好幾年。這名天才傾心學禪也是在這個時期。

  至於他是否開悟了,不得而知,只能說他的心境又更上一層樓了。

  「自己發明一種技法或悟出一種道理時心中十分驚喜;但仔細思考便會發現,這些其實先人早已道破。」

  他說出這段話大概也是在此一時期的吧。這裡所謂的先人,與其說是武術的先人,應該指的是禪學和各種技藝的先人吧。對於武術,根據武藏自己的說法是走在「獨行道」上。當他想要更進一步對武術做形而上的思考時,就不得不一探禪學和其他技藝的世界。大概此一時期的他,透過俯身傾聽才逐漸認識了大千世界。

  同時他的欲望也跟著變大了。

  武藏已經有了名聲。於是他希望能有和名聲相符的地位。三十歲的他,武術已經到達一個境界。這時候的他,對世俗的野心已經遠遠超過自我試煉期對學武的沉迷了。

  他想要出仕。

  關於這一點,他和以前各武術流派的創始人有所不同。

  通常武術總是帶著虛無飄渺的感覺。越是深入其心境越能感受到虛無飄渺之感,因此大多數悟道的創始人,離開人世的說法莫衷一是。常常都是用消失在白雲中等神仙式的形容,例如伊藤一刀齋也是一樣。沒有人知道他終老何處。

  另一方面也跟時代有關。

  武術的創始人出現于室町到戰國時代,揮舞大刀等武術技術於亂世是不受尊重的。在憑藉馳馬操長槍或槍炮而戰的戰國時代,耍大刀不過是小兵的技藝罷了。兵法武術的兵指的是小兵,是小兵的技藝,並非武士的技藝。因此那些創始人就算想出仕,一個沒有背景的牢人頂多只能被雇用當個低階的步兵武士,連騎乘的身分都沒有。所以他們不是選擇隱居山中,就是遺群索立。

  然而武藏成名已是德川政權的成立期。武術開始受到社會的好評,而且也日益普及,甚至有大名也跟著學習。這時代想出仕,只要憑本事,相信大名也不會賤用吧!

  (尤其像我有這樣的武功……)

  武藏當然有如此的自負。只要他願意,相信細川家肯定會樂於重用他吧。

  可是武藏的野心非同小可,並非只是想當官而已。

  (可以的話,我想成為將領。)

  這是他的想望。

  將領是在戰場上領導軍隊的人,以俸祿來說至少有三千石。三千石以上的官銜,不是物主、物頭(譯注:相當於部隊長的職銜),就是武士大將、足輕大將。

  目前社會對武術家的評價還沒有到那種程度。

  通常,大名雇用武術家擔任武術指導的職位,俸祿也只有三百石。即便是大大名也只能給到六百石的限度。領有三百石或六百石的人,在戰場上不過是個將校,只能指揮一隊的士兵。這樣並不能滿足武藏的欲望。

  他在京都的時候,也常有大名派人來邀約:「請問意下如何?敝人主人某某守十分看重武術,也久仰大人的盛名,不知有無出仕的意願否?」

  武藏總是當下拒絕,不說明理由。他只回答一句:「敝人願意考慮看看。」

  如果他說明理由,對方肯定會被武藏的野心之大所驚嚇,甚至認為武藏簡直是發瘋了。

  當時殘存於大阪的前政權領袖豐臣秀賴預期將和德川政權產生衝突,正開始大量招募各國牢人。

  ——我也去應徵吧?

  武藏對這件事很有興趣。如果豐臣家能夠推翻江戶新政權,武藏或許就能取得三千石以上的身分,論功行賞,甚至成為大名也絕非夢想。

  世人都說:「一旦大阪也發生動亂,大概全日本的戰禍將到此為止了吧。」

  關之原戰役以來避居鄉野、未受到重用的流浪武士和以武藝自豪的人,紛紛前去應徵。

  據說,人數高達十萬。

  武藏也離開京都南下大阪,踏進了大阪城。

  負責牢人應徵事務的是秀賴的家老大野修理治長。曾經是大名的人也進城了。過去當過大將的人,由大野治長親自面試;至於像武藏這種在關之原戰役不過只是低階走卒的人,則是由治長的家臣面試。

  牢人們根據過去的身分、曾經指揮過多少人等經歷來決定職位的高下。

  通稱為七將的將官之列,盡是由過去是大名之子的真田幸村、毛利勝永(吉政)、前土佐國主的長曾我部盛親、擁有萬石以上武士大將戰績的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掃部全登等人所佔據。武藏在這十萬人之中排名如何,終其一生他都沒有提及過。

  不過對於一生中實際參與過的戰爭,武藏倒是經常提及冬之陣和夏之陣的戰役。

  他在晚年上給細川家領主忠利的上答書(履歷書)中寫著:「年輕時曾出入戰場,前後共六次。其中四次都是敝人一馬當先。其中經過廣為人知,也有證據。」

  寫得很籠統。而在《二天記》中寫的則是更簡短:「慶長十九年(一六一四),大阪陣,武藏,軍功,有證據。三十一歲。翌年元和元年,落敗。」

  可是在有關大阪之陣的歷史資料中完全找不到武藏的名字,想來身為低階武士的武藏,不過只是淹沒在大阪城中的一塊石頭罷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