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豐臣家的人們 | 上頁 下頁
七五


  6-03

  南山城郊的一仗剿滅了明智光秀的秀吉繼續向北進兵。在北陸地方又打敗了柴田勝家,從而奠定了織田政權繼承人的地位。

  但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卻認為這不是繼承而是篡奪。從這一立場出發,他在尾張國舉兵抗戰,同時呼籲東海國的德川家康支援,並與他取得了聯繫。

  天正十二年,雙方在小牧、長久手進行會戰。

  當時秀吉已拿下京城,以大阪為根據地,其勢力範圍已達二十四國,領地的面積已超過六百二十萬石,版圖比原來的織田政權還大。

  與此相比較,織田信雄只有一百零七萬石,德川家康是一百三十八萬石,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但是秀吉對於家康的才幹以及他部下將領的勇猛善戰,評價很高。他認為在這場大會戰中必須謹慎行事。

  甚至可以說秀吉是過於謹慎了。他從能夠動員的十五萬人中,把可以抽調的兵力全都抽出來投入了美濃、尾張平原的大會戰中。但是秀吉告誡全軍,不讓他們首先出擊,而是要他們到處構築野戰會的城堡,建立了一條占地廣大的要塞線,採用以陣地對峙的作戰方式。家康也一樣。由於雙方都憑藉精心構築的陣地據守不出,在這種情況下,誰先動手誰就要吃虧。兩軍於三月開戰。四月,秀吉的一支部隊輕率地採取了行動。他們想長驅直入,一舉奔襲家康的根據地三河。在秘密行軍途中被家康發覺,受到他的主力部隊的攻擊而潰逃。

  家康在這一局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自那以後,他據守在陣地裡按兵不動。不管秀吉如何挑戰,他都不出來應戰。他想盡力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在一場局部戰爭中打敗了秀吉。秀吉著急起來了。他希望和家康決一死戰,通過決戰而一舉殲滅家康。然而家康卻如蠑螺閉上了蓋子似的不應戰。他只想保持這一次勝利的記錄,在繼續保持這記錄的過程中等待事態的好轉。

  秀吉看到家康不肯應戰,便決定以他最拿手的本領——外交手腕來打破這一僵局。他先是引誘了家康的盟友織田信雄,對他進行籠絡。信雄為利益所誘,瞞著盟友家康單獨與秀吉講和。於是,家康也為了保全實力而撤離了戰場,回到了自己的國土。

  秀吉接著派使者到家康那裡,提議講和。家康也看到天下歸秀吉所有已是大勢所趨,便接受提議。儘管他是局部戰爭的勝利者,然而在形式上卻不得不居於失敗者的立場,給秀吉送去人質。

  當然,秀吉照顧家康的處境,表面上不說是人質:「鄙人願收足下一位公子為養子。」

  不管實質如何,把這說成收為養子,就給了家康很大的面子。

  家康答應了秀吉的要求,決定將次子于義丸給他,便派家臣石川數正護送到大阪。秀吉在大阪城接見於義丸之後,舉行了收認他為養子的儀式,並立即為他舉行了戴冠禮。秀吉賜了他一個「秀」字,取名羽柴秀康,從此成了羽柴家的一個成員。此人便是日後的結城秀康。

  然而家康卻始終不肯從勝利者的寶座上下來,他足不出他的根據地東海一步。按照常理,家康應該走出城去,上京都、大阪會見秀吉。可是這麼一來,他就儼然是一個臣服的人了,然而家康沒有這樣做。這是他的政治策略。只要他據守東海,那他與秀吉就是對等的,雖然把次子于義丸送給秀吉,只不過是德川家與羽柴家結成了親戚而已。

  對於家康的這種態度,秀吉感到十分棘手。

  這是理所當然。因為只要家康據守東海五國(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信濃),那麼四國、九州、關東、東北各路的豪強就會與家康聯繫,繼續抵抗秀吉的政權,況且從眼前來說,秀吉即或想派兵征討四國,只要背後有家康在,就無法動用大軍。

  誠然,如果秀吉動用手下的十五萬人馬的大軍團對東海地方發動一場討伐戰爭,那遲早會消滅家康,但那要花費很長的歲月。這期間,要是天下大亂,剛建立不久的秀吉政權就會垮臺。他必須在短期內實現統一天下的偉業。因此,他認為與其發動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莫如選擇能夠迅速取得進展的外交途徑。他要用外交手腕設法把家康弄到手中。也就是說,要讓家康成為自己的僕從。具體地說就是讓家康上京一次。只要家康上京謁見秀吉,只要以這種形式兩人見上一面,那麼兩人之間就成了主從關係了。

  「不能想個法子叫他上京來一次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