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毛姆 | 上頁 下頁 | |
毛姆簡介 | |
| |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25-1965.12.15)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著名作家。出生于法國,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原來學醫,後轉而致力寫作。 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基調超然,帶諷刺和憐憫意味,在國內外擁有大量讀者。著名的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卡蘇裡那樹》、《阿金》等。 毛姆屬現實主義作家,但是小說當中有部分自然主義特徵。例如重視環境描寫,以及反映中下層人民。 ***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於法國,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淩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92年初,他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了一年。在那兒,他接觸到德國哲學史家昆諾·費希爾的哲學思想和以易卜生為代表的新戲劇潮流。同年返回英國,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當了六個星期的練習生,隨後即進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學醫。為期五年的習醫生涯,不僅使他有機會瞭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使他學會用解剖刀一樣冷峻、犀利的目光來剖視人生和社會。他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即根據他作為見習醫生在貧民區為產婦接生時的見聞用自然主義手法寫成。 從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寫了若干部小說,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話來說,其中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獲得成功,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1908年,倫敦舞臺竟同時上演他的四個劇本:《佛烈德裡克夫人》、《傑克·斯特勞》、《杜特太太》和《探險家》,其中《弗雷德裡克夫人》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這種空前的盛況,據說只有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才能與之比肩。他的作品都是喜劇,受奧斯卡·王爾德的影響較深,主題大多為家庭、愛情、婚姻中的波折,描繪出當代上流社會的世態風尚,流露他對社會道德的懷疑態度,筆觸辛辣含蓄,諷刺多於幽默。佳作包括《希望之鄉》(1913)、《卡洛琳》(1916)、《我們的前輩》(1917)、《家庭與美人》及《圈子》(1921)。 但是辛酸的往事,夢魘似地鬱積在他心頭,不讓他有片刻的安寧,越來越強烈地要求他去表現,去創作。他決定暫時中斷戲劇創作,用兩年時間潛心寫作醞釀已久的小說《人生的枷鎖》。這本書帶有自傳成分。它寫一個青年菲利普受到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和宗教思想的束縛,以及在愛情上遭到的打擊。但批評家們認為它寫得並不成功,其中的自我分析也不如別的作品中的冷靜觀察深刻。 第一次大戰期間,毛姆先在比利時火線救護傷員,後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在日內瓦收集敵情;後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爭,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回國述職時,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這一段間諜與密使的生活,後來寫進了間諜小說《艾興頓》(1928)中。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後多次到遠東。1920年到中國,寫了遊記《在中國的屏風上》(1922),並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1925)。以後又去拉丁美洲與印度。他的不少作品有濃郁的異國情調,這也是它們能吸引讀者的一個原因。 1919年,毛姆著名的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問世,描寫一個英國畫家(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庚為原型)來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共同過純樸原始的生活,創作了不少名畫。這部小說表現的是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濱的裡維埃拉,直至1940年納粹入侵時,才倉促離去。兩次大戰的間隙期間,是毛姆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寫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會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道德墮落的劇本,如《周而復始》、《比我們高貴的人們》和《堅貞的妻子》等。這三個劇本被公認為毛姆劇作中的佳品。後來還寫了《香箋淚》(1927)、《神聖的火焰》(1929)、《養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幻想破滅的《為國效勞》(1932),1933年完稿的《謝佩》上演失敗,從此不再寫劇本。毛姆的戲劇作品,情節緊湊而曲折,衝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寫人物,著墨不多而形象鮮明突出;對話生動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總的來說,內容和人物刻畫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長、短篇小說,雖然他的小說作品也算不上深刻。這一時期的重要小說有:刻畫當時文壇上可笑可鄙的現象的《尋歡作樂》(又名《大吃大喝》出版。它寫了兩個作家(分別以哈代和休·華爾浦爾為原型),反映了當時文壇的面貌。其中酒吧間女侍羅西,是毛姆筆下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 ;以及以大英帝國東方殖民地為背景、充滿異國情調的短篇集《葉之震顫》(1921)、《卡蘇裡納樹》(1926)與《阿金》(1933)等。英國著名批評家西裡爾·科諾利對這些作品評價很高,認為它們第一次如實地刻劃出在海外的英國人,如法官、種植園主、行政長官等人的真實形象,他們或是懦夫,或是勢利之徒,或是謀殺犯,或是詐騙犯,而不是肩負崇高使命的上等人。短篇小說在毛姆的創作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說風格接近莫泊桑,結構嚴謹,起承轉落自然,語言簡潔,敘述娓娓動聽。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讓人物在情節展開過程中顯示其內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戰期間,毛姆到了美國,在南卡羅來納、紐約和羅德島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發表長篇小說《刀鋒》。在這部作品裡,作家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于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國裡維埃拉。1948年寫最後一部小說《卡塔麗娜》,以16世紀西班牙為背景。此後,僅限於寫作回憶錄和文藝評論,如《總結》(1938)、《作家筆記》(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觀點》(1958)、《回顧》(1962)等 ,同時對自己的舊作進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聲譽,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圖魯茲大學分別授予他頗為顯赫的「榮譽團騎士「稱號。1954年,英國女王授予「榮譽侍從」的稱號,成為皇家文學會的會員。同年1月25日,英國著名的嘉裡克文學俱樂部特地設宴慶賀他的八十壽辰;在英國文學史上受到這種禮遇的,只有狄更斯、薩克雷、特羅洛普三位作家。1959年,毛姆作了最後一次遠東之行。1961年,他的母校,德國海德堡大學,授予他名譽校董稱號。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裡維埃拉去世,享年91歲。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學內。死後,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 對毛姆而言,面對複雜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願意做一個。無所偏袒的觀察者」。在創作小說時,瞭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點,成為毛姆關注的焦點。生理上的缺陷帶來的自卑感以及與周圍環境的衝突,讓他更加客觀、包容地看待人性.從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複雜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惡兼容的結論。因此在創作時,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內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既不揚善,也不隱惡,讓讀者自己去觀察、去體會揣摩,來判斷人物的好與壞、善與惡,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各具風采、各具特色。 作為一名跨世紀的作家,毛姆帶著19世紀傳統作家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批判意識進入20世紀,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探索,追問人性的價值。他獨特的創作個性在語境中呈現,並在語境中生成意義,反過來又構成語境中的一道風景。在他的小說中,既有對19世紀傳統價值現的反叛與否定,又無可奈何的眷戀與緬懷;既有對風園一時的現代主義文學的反駁與批判,又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共鳴。 ***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遊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