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托馬斯·曼 > 死於威尼斯 | 上頁 下頁


  他這麼想著的時候,電車叮叮鐺鐺的響聲漸漸逼近翁格勒街。上車時,他決心今晚專心研究一下地圖和旅行指南。一上車,他就想回頭看看剛才逗留時戴草帽的那個遊伴,這片刻的逗留畢竟是很有收穫的。可是那個人已行蹤不明,因為不論在他以前站著的地方,還是下一個車站或車廂裡,都找不到他的影子。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出生在西裡面亞省的L縣城。他是一個高級法官的兒子。他的祖先都是軍官、法官、行政長官之流,這些人為君王和國家服務,過著嚴謹而相當儉樸的生活。他們中間只有一個有比較熱忱的心靈,具體的職業是傳教士;至於機敏而富於情感的素質,則是從先輩方面詩人的母親——她是波希米亞一位樂隊指揮的女兒——家族中得來的。他的臉部有外國人的特徵,這也得自他的母親。

  刻板拘謹與捉摸不定、熱情奔放的個性相結合,便產生了一個藝術家,一個不凡的藝術家。他是那篇描寫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生活的筆調明朗、氣勢磅礴的史詩的作者,同時也是一個勤勉的藝術家,以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精心創作了一部名為《馬亞》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形象鮮明,把人類各種各樣的命運都歸結到一個主題思想上;另外他還創作過一部頗有感染力的小說《不幸的人》,它告訴整個年青的一代(他們是應當感恩的):即使一個人的知識到了頂,他仍舊可能保持道德上的堅定性。最後,也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是題名為《心靈與藝術》的那篇激動人心的論著,層次井然,修辭工整,富有說服力,因而一些嚴肅的評論家把它與席勒的《論質樸與傷感之詩》並列。

  阿申巴赫一心追求名譽,因而他雖不早熟,但由於筆調精闢犀利,很早就具備成名的條件。幾乎還是一個中學生時,他已出了名。十年以後,他已學會坐在寫字檯面前用優美的、意味深長的辭句處理成批的信稿,使自己的英名保持不衰;信稿內容非簡短不可,因為人們對這位有成就、有威望的作家硬是提出許多要求。四十歲時,儘管實際工作的重擔與種種變遷使他勞瘁不堪,他還得每天處理一批世界各地人們寄來的、頌揚他的郵件。

  他的才能既不同凡響,又毫無怪僻之處,因而贏得廣大讀者的信賴,同時又博得愛挑眼兒的那些行家們的鼓勵與同情。從少年時代起,各方面都希冀他幹一番事業而且是不平凡的事業,因而青年人那股懶懶散散、逍遙自在的勁兒,他可從來不曾有過。當他三十五歲在維也納病倒時,一位同他結交的細心觀察家曾發過這樣的議論:「你們看,阿申巴赫的生活老是這個樣子,」說到這裡,講話人把他左手幾個手指捏成一個拳頭:「永遠不可能象這個樣子。」說罷,他張開的那只手就漫不經心地從安樂椅的靠背上垂下來。這真是一針見血。由於阿申巴赫生來體格並不結實,更顯得他在道德上是一個勇者——他只是由於責任感才經常從事緊張的工作,並非生來就能如此。

  遵從醫師的勸告,他在童年時代沒有上學,不得不在家裡受教育。他孤獨地成長,沒有同伴,但他一定很早就認識到他是屬￿那種類型的人——這種人欠缺的不是才智,而是才智賴以發揮的體魄。換句話說,他是屬￿往往很早嶄露頭角而才華難以持續到晚年那種類型的人。

  然而他的格言乃是「堅持到底」;在他那本描寫腓特烈大帝的小說裡,他所看到的只是那位老英雄「堅持到底」這一囑咐的超凡入聖之處,他認為這句話集中體現了在苦難面前堅韌不拔的品德。他非常希望活得久些,因為他認為只有當一個藝術家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能取得典型的成就時,他的藝術造詣才可說是真正偉大的,有普遍意義的,同時也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