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盧梭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 上頁 下頁
二五


  〔四〕——假如讀者中間有一個浮淺的博物學家,對於我所假定的,土地天然就是肥沃的那種說法提出疑問,我將用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他:

  「由於植物從空氣和水裡吸取的養分,比從土地裡吸取的養分要多得多,所以當植物腐爛的時候,它歸還給土地的東西比它曾從土地裡吸取的東西要多一些。此外,由於森林阻止著水蒸氣,因而能引起多量的雨水。這樣,在一片長期被保存下來無人採伐的森林裡,供值物生長的土層,便大大地增厚起來。但是動物歸還於土地的比它們曾從土地裡獲得的東西就要少一些,尤其是人們為了生火和其他用途而大量地消耗木柴和其他植物。因此,一個有人居住的地方,可以生長植物的土層,必然會經常在減少,而終於變成象阿拉伯·皮特裡亞和東方許多其他地方的土地那樣貧瘠。實際上,東方那些地方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現在在那裡,只能找到鹽和沙石了。因為植物和動物中的鹽分凝固存留下來,其餘部分都蒸發了。」——見「博物學」中「土地理論的實證」,第七條。

  在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加上事實的證據,最近幾世紀發現的荒島,幾乎都佈滿著大量的樹木和各種植物;而且,歷史也告訴我們,隨著居民的逐漸增多,逐漸開化,就必須砍掉地面上一望無際的森林。在這裡,我還要指出下列三點:第一,如果有一種植物能夠補償由動物所造成的植物質的消耗,根據畢豐先生的論證,那主要就是樹木,樹梢和樹葉比其他植物能聚集和保持更多的水分和水蒸氣。第二,土地被耕耘的程度越深,愈益智巧的居民所消費土地的各種產品越多,土壤的破壞,亦即適於種植之用的物質的喪失,必然也就越發加速。第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樹木的果實,供給動物的養料,比其他植物所能供給的養料更為豐富。我曾親自用同等質量的兩塊土地(一塊上面種栗子樹,另一塊上面種植麥子)作過相互比較的實驗①。

  ①盧梭很有百科皆知的才學,他特別愛好科學的實驗。

  〔五〕——在四足獸裡,食肉類的動物最普遍的兩個特徵:一是牙齒的形狀,一是腸子的構造。僅以植物為生的動物的牙齒都是平的,如馬、牛、羊、兔;而食肉類的動物的牙齒則是尖的,如貓、犬、狼、狐狸。至於腸子,食植物果實的動物所具有的幾種腸子,例如結腸,是食肉類動物所沒有的。那麼人類既有和食植物果實的動物相似的牙齒和腸子,似乎應該被列入這一類。不但解剖學上的觀察證實了這種意見,就是在古代的典籍中也可以找到贊成這種說法的意見。

  聖·哲羅穆說:「據狄撒格在他的『古代希臘』叢書裡的記述,在農神治世時代,土地本身就是肥沃的,那時沒有一個人以肉為食,大家都是靠天然生產的果實和菜蔬來生活。」(「對若維尼安教派的答辯」,第2卷)

  這個意見,還可以在許多近代旅行家的記載中找到根據。其中弗郎索瓦·柯勒阿指出,被西班牙人遷徙於古巴島、聖多明哥島和其他地方的巴哈馬群島的居民,大部分都因食肉而死亡。由此可以看到我還忽略了很多對於我的說法有利的論據。因為獵捕物差不多是食肉類動物互相爭鬥的唯一目標,而食植物果實的動物在它們相互間,則能長期相安無事地生活著;如果人類也是屬￿這一類的話,那麼很明顯,人類在自然狀態中就更易於生存,而脫離這種狀態的需要和機會也就少得多了。

  〔六〕——一切需要思考的知識,一切必須通過觀念的聯繫才能獲得和逐漸完善化的知識,似乎是完全超出野蠻人智力之外的。因為野蠻人和他的同類之間缺乏往來,也就是說因為他缺乏便利這種來往所使用的工具,和使這種來往成為必要的種種需要。野蠻人的知識和技巧,只限於跳躍、奔跑、搏鬥、投擲石頭、攀登樹木。但是,他雖然只會這些事情,可是做起來卻比我們強得多,因為對於這些事情,我們沒有和他同樣的需要。並且,由於這些事情完全依賴於本人身體的練習,既不可能彼此相傳,也不可能從這一個人傳到那一個人而有任何進步,所以在這方面,最初的人可能和他最後的一代是完全同樣的靈巧。

  旅行家們的記述裡,有許多關於未開化和野蠻民族中人們的體力和精力的事例,這些記述也極力稱讚他們的靈巧和敏捷。因為這些事情只要用眼睛就能觀察到,所以我們對於那些現場目擊者在這方面所確認的事例沒有任何理由不加以信任。我可以從我手邊的書籍中隨便引證幾個例子。

  考爾邦說①:「霍屯督人比住在好望角的歐洲人更諳於捕魚。無論使用魚網、釣鉤或標槍;無論在海灣或在江河裡,他們都是同樣的靈巧。他們空手摸魚的本領是很熟練的。他們泅水的技巧也是無可比擬的。他們那種特殊的游泳姿態,也頗為驚人:身子直立在水中,兩臂伸出水外,宛如在陸地上行走一樣。在海面動盪最劇烈的時候,波濤如山,他們在上面舞動,隨之起伏,好象一塊軟木一樣。」

  同一作者又說:「霍屯督人對於打獵也有驚人的靈巧;他們奔馳時的敏捷超出我們想像之外。」

  ①考爾邦(Kolben)或稱考爾蔔(Kolbe)。這裡的幾段引文,盧梭是從「旅行紀事專編」第14卷裡摘錄下來的。參看考爾邦著:「霍屯督人聚居區旅行記」(1713年出版)和「好望角風光記」(1741年出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